承强山水画

关闭本窗口

大象无限·迁想妙得

承  强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除了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两条有别于其他一般绘画理论,而独具民族文化意义外,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论,作为中国画艺术独特的造型理论,是最具艺术含义的,它比唐代张璪提出类似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还早几百年,而且它更具艺术的形象思维性。
    作为任何形象思维的艺术,其最终的目的离不开造型,尤其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而一千多年前,我国东晋时代的艺术家就能提出这种高超的造型理论,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创造。
    它要求艺术家将客观世界的表现对象通过自己的艺术思维,以超时空的方法去神交默契和意象,或概括夸张,或浓缩细化,或化平面为主体,或化主体为平面——塑造出高于现实、各自不同的精神形象来。它与唐代张躁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及后人提出“写生”是互为一体的。阐述得具体一点,就是外师造化的客观形象经过艺术家心源的迁想,然后塑造出更具生命力的精神的艺术形象来,现代语言则是“写生”,是达到妙得的结果。反之,没有“迁想妙得”的艺术思维,将客观形象记录下来,则是“写死”。
    所以,“迁想妙得”不但适合于绘画艺术,而且适合于其他艺术的造型之中。诸如:音乐、舞蹈、戏剧——是符合艺术发展从具象到抽象和表现主义的健康思维和客观规律的,是任何艺术家重塑艺术形象的必要手段,是艺术表现中******的表现技巧,也是艺术家要体现自己艺术思想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迁想妙得”独特的艺术造型技巧,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是各艺术学科中一般的技能型专家而已。
    “迁想妙得”的思维方法,实质上就是一个学习方法上的“悟性”问题,所以归根到底,又关系着一个人的学养问题。学养越高,他觉悟的感应点越多,就越容易开悟,迁想而有所妙得。在中国画史上,散点透视就是最典型的“迁想妙得”思维的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五代与北宋期间的山水画家董源、巨然把江南山的结构梳理,造出披麻皴来;米芾把江南雨中的山梳理塑造出横点的米家皴来;南宋的李唐又把北方山石结构梳理塑造出斧劈皴来;元代大家倪云林又把太湖一带山石梳理出折带皴来,等等。
    在古代花鸟画史上,最明显的是八大笔下的鸟、鱼、松、石、荷花,都不同于生活,但都高于生活所见的现实形象,给人以一种精神振奋的感觉,金农、齐白石也是如此。
    又如在人物画史上,从古代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直到现代的关良笔下的戏剧人物,均生气勃勃、妙得于神。
    所以,对“迁想妙得”的认识与“骨法用笔”一样,是体现作品气韵生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这对当代致力于中国画创作的画家来说又尤其重要,既然当代中国画家为体现时代精神、现代生活而对“写生”极为重视,那么怎样正确理解“写生”与辩证认识“迁想妙得”就更显重要了。大象无限,迁想才有可能妙得。吾有所悟。

丁亥初春于阳羡石榴园

(来源:《承强山水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