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简讯

关闭本窗口


小馆干出“大行情”

——宜兴美术馆推进文化产业化纪事  

[ 2003/8/10 ]

    两个月前,宜兴美术馆门前热闹非凡,《卢星堂、史国富画展》第一天就迎来宾客三四百人。七天的展期,每天都有几百人的客流量。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知名艺术家看到这一盛况后,无不惊讶地说:“国内多少艺术场馆门可罗雀,一个县级市美术馆如此热闹实在让人意外。”据悉,宜兴市美术馆去年成功举办了28个书画艺术展,今年上半年尽管受非典影响,仍举办了7次书画展。 

    如今,国内美术馆普遍不景气,为什么宜兴美术馆却能有如此人气?其实,2002年之前,宜兴美术馆和全国各地大多数艺术场馆一样,完全由政府拨款运作,政府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个展览。自从新馆长刘明走马上任后,一个“文化产业化”的改革新思路在他的运筹下开始形成。 

    要让书画艺术品市场热起来,首先要有稳定的观众群,号称“书画之乡”的宜兴有先天的优势。徐悲鸿、尹瘦石、吴冠中等书画大师都出自宜兴,而散居民间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更是人数众多。美术馆充分发挥市书协、美协的组织网络优势,让绝大多数会员成为每次展览的第一批观众。

    培育观众队伍,提升欣赏水平,也是宜兴美术馆成功的秘诀之一。一次,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一位女士连续几次出现在展览会上,神情专注。上前攀谈后得知这位女士平时喜爱艺术,只因工作忙,往往不能及时了解画展信息。此后,每次展览前,美术馆都为她寄上一份请柬,这位女士也就成了美术馆的常客。 

    宜兴美术馆在开始产业化运作之初,着力促使信息渠道畅通,多方组织画源。去年7月,《中韩陶艺精品展》在宜兴美术馆举行,当韩国朋友到达美术馆时已是晚上10点,而第二天早上就要开展。全馆人员二话不说,立即动手搬运展品,直到布置就位,时针已指向凌晨2点。这样的服务态度使办展的艺术家深受感动,宜兴美术馆的名气从此越来越大。天津、山东等地都有艺术家前来接洽。 

    画源、客源解决了,宜兴美术馆从中掘得“第一桶金”。此后,大批收藏鉴赏家、企业家、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将心爱的艺术品买回家。美术馆为作品的创作、展出、鉴赏、收藏建起一条龙服务,形成了美术馆、艺术家、收藏者、鉴赏者“多赢”的局面。 

    今年9月26日,宜兴美术馆还将赴南京举办盛大的《悲鸿故里——宜兴书画作品展》,不但“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将宜兴的文化之光带到四面八方,再次奏响文化产业化的新乐章!

[ 原载《无锡日报》2003年07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