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快讯

【 2015年8月9日 】  关闭本窗口


展  讯

倦 翁 画 壶
吴冠南紫砂艺术展

画壶/吴冠南 制壶/周小凤 刻壶/戴永坤 拓壶/张志钢

展 览 时 间
2015年8月8日—23日
展 览 地 点
宜兴花园豪生酒店南楼七楼瞻古文化艺术中心
主 办 单 位
青藤书画艺术研究院 瞻古文化
协 办 单 位
画友会馆 清菏雅集 竹轩雅集
媒 体 支 持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 雅昌艺术网 书画频道 青藤杂志
“二十四节气”书系 画友艺术资讯 青藤艺术 画友周刊 书画雅藏 

——————————————————————————————

——————————————————————————————

从书画与紫砂壶说起

文/吴冠南

  中国人喜欢并讲究喝茶是从骨髓里出发的。喝茶么,就必然需要有与茶相匹配的容器。特别讲究的甚至还要有与茶叶、容器相匹配的好水。据考证,最早在宋代,宜兴就有了紫砂壶的出现。但宋人喝茶的容器都是用像小碗一样的盏,叫茶盏。北京人喝茶干脆用碗,叫大碗茶。尤其是宜兴均釉陶经过窑变得梦幻离奇的“兔毫盏”等,是宋人乃至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热捧的品茗宝器。所以历来就有“家有万贯,不及均瓷一片”的说法。由此可见自宋代起茶客们对均瓷的珍视程度。以此推论可以看出,实际上紫砂壶在宋代虽有出现,但尚未盛行。
  到了明、清之际,尤其是晚清文人、艺术家们对紫砂壶创作的介入,方使得紫砂壶声名雀起,开始广泛受到赏识和普遍使用。
  晚清时期书画篆刻名家,西泠八家之一大名鼎鼎的陈曼生,看中了紫砂壶古雅质朴的天然本质,他在当溧阳知县时(溧阳与宜兴相邻)干脆就直接参与了紫砂壶的创作。他不仅在壶上题字作画,还用心设计出经典的、至今不可逾越的“曼生十八式”紫砂壶。另外晚清到民国时期,上海有个“铁画轩”,专门从事艺术品经营。其中紫砂壶也是他们经营的产品之一。他们当时就邀约海上的书画名手在紫砂壶上题诗作画,而且成为了一时之风尚。当时参与紫砂壶创作的书画名家如:吴大澂、吴昌硕、仼伯年、吴湖帆、唐云、来楚生、程十发、朱屺瞻等等。其中任伯年还亲自动手做起了紫砂壶和紫砂雕塑,甚至达到了画也不想画了的痴迷程度。由于书画高手对紫砂壶的热心介入,对紫砂壶文化内涵的提升和名声的扩大,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起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瓷器除了郎世宁偶尔画过几件外,他们缺少的就是书画名家的直接参与。而他们一贯引以为豪的“珠山八友”的绘画水准,并未脱开“匠”气,和陈曼生、吴大澂、吴昌硕、任伯年这些文化高手们比起来,就完全不在一个文化层次上了。所以紫砂壶的文化身份是其他陶瓷所无法比拟的。
  壶上作画并通过高质量的镌刻,可以得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但壶是立体的,与在平面上作画又有所区别。画得不好反而有损于壶。因此如何把壶画得有笔墨韵味又错落有致、一气呵成,是要动一点脑筋的。
  最后顺便纠正一个说法:紫砂界流行的“壶以画贵,画随壶传”这句话不太恰当。陈曼生、吴大澂、吴昌硕这批大师们在涉足紫砂壶之前,就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书画国手了。同样邵大亨,乃至顾景舟们的茶壶,即使名家不在他们的壶上作画,价格也不见得便宜。所以合作不存在“沾光”的问题。一谈“沾光”就把好事庸俗化了。还有“禅茶一味”。这句话很深奥,在还没有弄懂之前,千万不要动不动就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否则就成了一种诓语,很可笑的。

 绘/吴冠南 刻/戴永坤 制/周小凤

[ 周 / 部分资料来源青藤艺术、瞻古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