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快讯

【 2018年5月8日 】  关闭本窗口


展  讯

自 然 天 成
杭中吉意象山水画展

主办单位: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 丁蜀镇人民政府 宜兴市文广新局
承办单位:宜兴市美术馆(书画院) 宜兴市山水画协会 陶都美术馆 杭中吉艺术馆
协办单位:宜兴市美协 宜兴市书协

展出时间:2018年5月6日—6月6日  展出地点:陶都美术馆 杭中吉艺术馆

杭中吉

  名号丹池,堂号荆溪草堂。l954年生,江苏省宜兴丁山人。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擅长写意山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上海市文史馆特聘研究员、宜兴书画院执行院长、宜兴市山水画协会会长、杭中吉艺术馆名誉馆长、荆溪紫砂艺术院院长、天津兰慧苑文化艺术中心总顾问、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田园画会常务理事。
  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获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大赛金奖、中日书画艺术作品大展优秀奖、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二等奖、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00周年书画展优秀奖、第五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创新奖(同时获“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2010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中国山水四百家大赛创新奖。2004年荣获印尼苏北省政府特别奖、印尼星光博览会特别金奖。
  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最高人民检察院、安徽省美协、亚明艺术馆、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家领导人和海内外人士收藏。曾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国内多次举办个展。
  出版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杭中吉》《中国当代画坛著名画家精品荟萃·杭中吉写意山水》《收藏界关注的中国画家·杭中吉写意山水精品》《大匠之门·杭中吉写意山水精品》等多部专集。入编《大家风范》等多部典籍。多家报刊及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媒体进行过专题介绍和报道。

    

杭中吉向观众介绍作品并与大家合影

杭中吉意象山水作品

贵在水晕墨彰的清逸淡远
——杭中吉江南淡墨山水的意象特质

  与杭中吉从相识到相知已有10年之久了,那时他在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高级研修班深造,受业于当代著名山水画家范扬门下,常来我处谈艺论道。年近半百,却如青年学子一般如饥似渴地耽于中国画的研习,勤勉过人,画艺日进,着实令人感佩。他生性豪爽,广交同道,乐于助人,人缘不错。在京几年的拼搏,他的画风已成气候,其作品不仅多次入选全国具有权威性的展事,并以具有当代审美品格和中国文化底蕴的写意山水画受到画界瞩目,也使他成为当代画坛最活跃的山水画家之一。
  其实,出生于江南紫砂之乡宜兴的杭中吉,在赴京之前,早已是闻名乡里的工艺美术大师,自有一手制作紫砂壶和雕刻瓷板肖像的技艺。他的紫砂壶制作精良、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不愧为大师之称;他的人物肖像雕刻工艺细腻入微、神形兼备,更是精妙绝伦,少有人比肩。因制陶而画陶,引发他提升画艺的欲望。由人物涉猎山水,是他家乡山清水秀景致的诱发,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江苏以傅抱石为首的“新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五老”的影响,尤其是宋文治笔下杏花春雨江南的太湖景色,是他最难以忘怀的诗情画意。
  自21世纪伊始,杭中吉从临读“新金陵画派”五老入手,上溯龚贤、“四僧”,又从“四王”、董其昌远绍宋元诸家,在修炼中蒙养笔墨,在笔墨中体悟精神。为了进一步理解笔墨韵律,他先南下赴中国美术学院从师问学,后又北上京城进修于中国国家画院。前后十年的潜心磨砺,由南派转入北派,由精研一两家转入博学多家,他的眼界大为开阔,他的笔墨也日益深厚。在跟随导师范扬的两年间,他的****收获是思考,不只是思考在面对真山真水时如何灵活地运用已掌握的传统笔墨,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走出前辈的门墙,酝酿自家风格,形成有自己强烈特点的图式与语言。
  在范扬的指导下,他遵循“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的古训,走进大自然,行经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了三山五岳、雪域高原;他坚持“以气力使笔墨,以笔墨生精神”的原则,既承继南方浙派山水注重笔情墨韵带来的气韵生动,又沿革了北方京派山水注重结构的以线立骨和皴擦形式的多变。他在“师法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支配下,强调线之曲折、墨之浓淡、境之营造。虽然面对的是大自然的万千气象,尚写尚意的山川流水、林木烟云、瀑水屋宇,却在他笔下释放出特有的灵性与韵味,完成了自己笔墨语系的建构和探求。这个“笔墨语系”是什么?根据黄宾虹的总结就是用笔“五法”和用墨“七法”,是由毛笔、水墨和宣纸这三位一体的媒材特质和中国文化的审美心理共同融合积淀而成。也就是说,它是指十分重视传统笔法墨法和线条苔点质量的一类作品。此类作品与有千年历史的士夫文人画、禅意画、南宗画、正统画关系密切,而讲究“笔精墨妙”的传统几乎成为元明清以来中国画的强音。
  杭中吉自研修班结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和当代许多画家一样,一直沉浸在笔墨语系范围内的写意山水画,在开掘“变古为今”的潜能上用心。山水画坛虽有多姿多彩之风格涌现,其区别仍然是笔墨语系传统大范畴之内的不同,强化笔墨语言是他们的共同,有不同的笔墨语言是他们的差异。中国画家几乎都在为能够进入这个“笔墨语系”并能在这个语系中自成面目而穷尽一生心力。然而,伴随着杭中吉日益增多的山水画创作,他渐渐地不满足于只在笔墨语系统领下的创造,那种难以摆脱的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使他陷入苦苦的思变之中。经过了对于历史的钩沉探微,萌发了他从破除中国画“笔墨”程式人手的思考,开始进行水墨创作的实践,希冀以“水墨语系”改变中国画“笔墨语系”唯我独尊的局面。所谓“水墨语系”就是写意画的“水墨化”,指那些不见笔线或少见笔线的写意画,突出的是“水”和“墨”的作用。
  基于这样的思考,杭中吉大胆地扔掉已被社会认可的自家面目,开始了新的探索。这一探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写意山水画的审美客体锁定在江南他家乡的山情水境之中,不再是东寻西找的北国南疆旖旎风光,而是呈现出对固定地域拓展山水画审美时空的关注。这是李可染、傅抱石、宋文治、石鲁等艺术大师的创作道路给他带来的启示:山水画的艺术个性的生成不能离开某些特定地域的审美特征。二是把写意山水画对于“笔墨境界”的追求,转换为对于“水墨意境”的追求,以“水墨语系”代替了中国画的“笔墨语系”,让用笔的审美意趣隐退到“意境”营构的背后,笔法线踪较弱,更见水墨的意象性。但这种”水墨意象”语汇,既非黄宾虹的“黑墨团里天地宽”,也不是李可染的在“黑”上狠下工夫,而是崇尚“平淡天真”(董其昌语)、“淡远幽微”(陈师曾语),在水墨渲淡中追求清逸淡远的境界,传递江南细腻委婉、温润韶秀的气质与底蕴。这是江南景色在云烟雨雪之中的意态风姿、迷离幻影给他的感受,也是唐人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给他的顿情悟。问题在于,这种对于中国画“笔墨语系”的改变,也必然意味着“水墨语系”价值判断的确立,意味着这种价值判断在历史或当代文化语境中能否被认同以及认同的程度。这是杭中吉自推出一大批江南淡墨山水画以来思考再三的一个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命题。
  对此,我持有明确的赞赏态度。因为杭中吉这种建勋于“水墨语系”的淡墨江南山水,不是空中楼阁的胡建,也不是无根之木的乱长,它流之有源、出之有据、自然天成,既是现代语境下的新创造,也是古而有之的传统继承。概言之,他的山水是以江南景色为情感载体,以水晕墨彰为笔墨形态,以清逸淡远为审美品格,构成了意象江南的审美特质,成就了他的艺术风貌和艺术个性。
  就题材而言,对江南地域特色的描绘,历朝历代都不乏其人。中国元明清的文人画,大都是对苏、浙、皖地域川江湖泊、田园山冈审美客体的挖掘,柔美婉约、清丽典雅的笔墨个性是他们共同的文化特征。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江南的诗性文化传统造就了杭中吉的水墨江南,所不同的是时殊风异,“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杭中吉笔下的江南景色,让我们看到的是他在水墨化语言上对于当代面貌一新的江南实境的诗性表达和创意,他把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明水秀的江南美景隐约在烟雨朦胧、扑朔迷离的清水玄墨之中,呈现出具有这种地域与气候烙痕的审美特征,寄寓着他爱家乡、爱江南的挥之不去的深情。
  就笔墨而论,他的水晕墨彰的江南,撇开了自然的五光十色,着意于表现烟雨雾霭中的江南,以水墨写意挖掘江南的地域特征,是在丰富的水墨交响中弹奏的一曲江南情歌。所谓“水晕墨彰”指涉的就是唐代王维的“渲淡”之法,既是用水铺染、用墨彰显的“水墨语系”,也是“笔墨语系”的破墨之法,即由于用水破墨及水的渗入而使墨在生宣纸上呈现出浓淡华滋的变化。渲淡之法一方面开启了文人画对于“水墨为上”的崇尚,另一方面也肇始了水墨语系的探索。回望中国山水画的史实,却是王维的“渲淡”之法更多地发展了“笔墨语系”的探索,此后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莫不在用笔上用尽心思,集一时“用笔”之璀璨夺目,而纯“用水”“用墨”的水墨语系反倒寥若晨星。历史留下的这一空旷迷人尚待开发的空间,如今已被睿智的杭中吉发现和独占。他复归了“水墨为上”的传统,完全以水与墨的浓淡变化凸现媒材的艺术趣味,而将“用笔”的特性淡化在自然天成的水墨变幻中。“淡化”用笔不等于用笔的“弱化”,这是杭中吉水墨江南最值得夸耀之处。在他的作品中,以笔写形、以笔立骨、以笔传情无处不在,从传统的求实爽健到现在的意写灵动,用笔不那么实,勾勒不那么紧,而是起伏刚柔、顿挫曲折的忽隐忽显,与水墨相融形成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的“天地浑然一体”的境界。如果没有水晕墨彰中这些笔迹线痕的帮衬,在杭中吉的水墨语系里,山影树丛不会表现得如此幽深玄秘,云蒸霞蔚也不会表现得如此奇幻诡谲。
  在意境营构上,他画烟雨江南、云雾江南、朦胧江南,迷离江南,以意构境,以意造型,以意水墨,以意轻勾淡染,构成了他意象江南山水的审美特质。其意象特征是以优美、典雅、抒情、温和、平易、兖盈、淡泊为审美内核的,而不是那种表达崇高、悲壮、刚健、激越、跳荡、张扬、狂暴的美感。若与当今画坛处于主流地位的越画越重、越画越黑的写实山水相较,杭中吉的意象江南山水,贵在清逸淡远的品格。它不以再现自然山水的真实色相为目的,而是以表现一种意境和理趣美为理想,清逸的墨色和淡远的气象推演着由浓而淡、由淡而浓的氤氲变化,正是当代人的心理象征,也是中国画家不被奴役在色彩学上的体现。杭中吉在水晕墨彰中的清逸淡远之境,十分明显地提升了他作品的文化品位和雅化气质,何况这种“不激不励…‘温和敦厚”的“清逸淡远”,又是传统儒家和道家共同崇尚的人文境界。因此,透过其画中之苍茫气、山林气、田园气、湖泊气、清和气、水墨气、淡逸气,实如高屋论道,语语圆融无碍,在至朴至素中蕴玉含珠,近觅之无所得,远观之无不得,求画之大势、大象,不落小巧,不执于微细,有“人造追天造”“人工求天然”之沛然大境。从中我们理应体悟到一种静穆平和悠然深远的“天人合一”式的生命况味和“道法自然”的美学境界。
  毫无疑问,杭中吉的水墨江南既有语言的淬炼,也有意蕴的升华,显示了他在山水画语言上对于“水墨语系”的文化性传承与发展。在他之前,还没有多少中国山水画家能这样深入细微地表现江南的烟雨朦胧,还没有多少中国山水画家能这样自如地运用水墨语言表达出江南的意蕴和情调,甚至还没有多少中国山水画家能够在水墨语言和画面境界上表现出如此的清逸淡远。和中国文人画家一样,杭中吉不仅注重“画内功”的蒙养,也非常注重“画外功”的修身和陶练,他不只是画江南的印象和景致,而是通过江南的印象和景致传达他的文化情怀和格调。因此,他的作品在总体的审美取向上是迷蒙、柔和、平淡、潇洒的,在洒脱而简远的境界中,弥散出淡泊的人生态度和平和的循世情怀。这种审美取向和人格境界,也无不显示了“新金陵画派”五老对于他的影响,他们共同追求的是将中国文化的气脉和中国画笔墨语言的探索糅合一体所表达的中国诗性文化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相对而言,杭中吉的水墨江南还是在唐宋的传统里另辟蹊径,他是将传统脉络一直延伸并拉向现代的拓荒人,这是他水墨江南的路径,也是他由此切人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开拓山水画新语境的里程碑。

贾德江 2017年11月18日 于北京王府花园
(作者系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

杭中吉在创作中

陶都美术馆、杭中吉艺术馆
(宜兴市丁蜀镇任墅工业东区1号)

[ 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