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快讯

【 2019年4月2日 】  关闭本窗口


展  讯

积雪Himālaya·李逸之个展

展出时间:2019年3月30日—4月20日
展出地点:吴冠中艺术馆

李逸之

  1974年生于新疆克孜尔,现居北京。200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擦擦艺术博物馆名誉馆长,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委员,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佛像印艺术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等。从1996年开始连续赴西藏腹地考察佛教遗址,采集和整理藏传佛教图像学资料,从事西藏艺术史研究,相关研究论文陆续发表于专业刊物及藏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曾参加:第二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北京)、2008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2008年/北京)、第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年/杭州)、第二届藏学与喜马拉雅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年/西安)等。

  个人艺术展:
  李逸之作品展 (苏州)2008年苏州现代书画研究院
  行方便·当代刻者李逸之作品展(北京)2017年北京一莲艺术空间
  积雪Himālaya·李逸之个展(宜兴)2019年吴冠中艺术馆 

  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人类学讲坛”(第一届)李逸之的艺术田野工作及其艺术创作研讨会。
  著有《西藏古格擦擦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李逸之篆刻作品选》(荣宝斋出版社)等。

李逸之“积雪Himālaya” 展序

  我对李逸之雕刻艺术的观察是:他以西藏唐卡、古格擦擦为基础形式,杂运于秦汉肖形印、元明木版画的刀功笔法,却非简单汇拢,避免依样照例,而得个人家法,极见神通妙用。可以掉一句洋文:creative autonomy,译谓“创造力自主性”,这是李格尔的名言,后来成为滥调,但引用的出发点,是此语的上下文:李氏《风格问题》研究装饰图案的历史展开,即那种“脱离了自然原型艺术形式”的惯常呈现及异常表现,不离于途轨沿革或承传相继的优化选择(choice),因此不是被动复写,不是技术把玩,而属思想之“物”,结为心智之“果”。
  这个creative autonomy其实就是李逸之的思想心智亦即雕刻艺术的前题或者前导,唐卡、擦擦、包括肖型印、木版画都有某种板定的程式化(习套)、图案的装饰性(彣饰),不但无可回避,而且必须强化,由其蕴蓄了历史义涵,故有珍贵的文化价值,但也有个困难问题,个人经验如何处理?自主性或被压制,创造力无可发挥。
  我只讲李逸之逗露的一个才能,就是他直对这个装饰性,平添一种涂鸦感,前者精谨不苟,后者脱略不拘,初则两种反力,终则一并合力,悄然丰富了形式,达成自身的语言。
  “塗鸦感”非真涂鸦,依然很精到,同然得率意,以趣味呈现,不在乎的趣味;以才调指示,不顺从的才调。这与李逸之的个人气质有关,他本就怪怪奇奇,不那么顺流从俗,也与当今时代的风会照映,人皆以摆落制约为归。不在乎,就松灵,不顺从,就自由,斯即当然艺术解放或解決存在或身心问题的要义与命脉。
  假使我们大胆一些,把基思·哈林(Keith Haring)和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拿来比照,他们是真涂鸦,李逸之乃非是,但精神气质上,他们却有得比。
  李逸之和基思·哈林、巴斯奎特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喜欢画骷髅,作所谓“白骨观”,这是方便之词,而非简单比附:文化规定本无共同之处,个体生命终成万化尘滓……艺术遭逢了某种可能性,依海德格尔的之说,即召喚了所謂“本有”,而“本有”最终的归宿,依然是巨大的“虛无”。也许“本有”就是“虛无”,艺术假此充实人生。
  以此作白骨观,以此证无上道,以此,李逸之“欲其自得之”,“左右逢其源”,也以此,我就按其来历推其生成,为他的展览名曰“积雪Himālaya”。

寒碧于上海 
(寒碧:巽汇XUNWAY艺术总策划)

[ 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