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关闭本窗口


徐悲鸿

来源:《近现代名家书画品鉴》 邓明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徐悲鸿(1895一1953年),江苏宜兴屺亭桥人。父达章公善画,幼即从父临吴友如界画人物。家贫,二十岁赴沪谋生,结识高奇峰,得康有为授书法之诀,入震旦大学习画。1917年留学日本,归后应聘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公派赴法朱利安学院留学,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师事达仰和弗拉盂,考察德、比、意国美术。1927年归国,任教中央大学艺术系。1933年携中国近现代绘画赴法、德、比、意、英及苏联展览,广获好评。抗日战争开始后,随中大西迁重庆,多次出国举行个展,将卖画收入全部捐给国家以助抗战。尝游印度,与诗人泰戈尔缔交。1944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1953年9月26日因病逝于北京,生平杰作及所藏中外名迹悉数捐献国家,珍藏于徐悲鸿纪念馆。一生从事美术教育,求贤若渴,傅抱石、叶浅予、庞熏琴、齐白石、张大千、陈师曾皆与之合作,奠定以写实力基础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爱才如命,桃李天下,一代大家如吴作人等皆出其门下。著述颇多,有《徐悲鸿艺术文集》传世。
    学贯中西,在深入研究中国民族绘画和欧洲传统美术的基础上,主张中国画“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画则凡“可采入者融之”,“尽精微,致广大”。在审美方法上提倡“宁方毋圆,宁拙毋巧,宁脏毋净”,力救清中叶以来中国画坛以“四王”为代表的甜俗柔靡之弊。重视素描、速写等绘画基本功的训练,成就之高,一时无双。重视人物画的训练和创作,早期主题多取材于经、史,代表作有《愚公移山》、《九方皋》,油画有《徯我后》、《田横五百壮士》,均是现代绘画史的扛鼎之作;后期多取材现实生活,惜英年早逝,未克大成。
    国画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卉、乌兽均有成就。特擅画马,好在高丽纸上以水墨写大幅奔马、立马、群马,或神采英发,或遗世独立,生机勃勃,既寄托情怀,也在笔墨运用上把写意风格的画马技巧推到了前无古人的极致,成为现代中国画成就的标志性成果之一。擅书法,取径北碑,天骨开张。
    印鉴:徐、徐悲鸿、徐悲鸿印、江南徐悲鸿、江南布衣、悲鸿之画、悲、东海王孙、往来千载、困而知之、吞吐大荒、圣人无全能、退以竢听而不惑、仁者寿、真宰上诉、始知真放在精微、游于艺、水精域、美意延年。

群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