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关闭本窗口


真心诚意艺术人

——访宜兴籍著名画家徐明华教授

宜兴日报记者  徐娜姿

  深秋的南京博物院被金色的树叶层层包围,灰墙绿瓦的展馆中,一位当代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徐明华教授正举办他的首次个人艺术回顾展。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艺术爱好者们一样,我们这些风尘仆仆来自他家乡的新闻工作者也陶醉在这个艺术殿堂里。上午10点,应我们之约,徐明华教授准时出现在展览厅。朴实含蓄、不善言语的徐明华教授并不习惯记者的采访,只在边带我们参观,边对他的画作介绍时,语言才丰富起来,我们也得以从中了解到他近半个世纪的从艺经历,并深深体会到他对绘画艺术的一片赤诚之心。

天才少年出阳羡

  徐明华教授1932年出生于宜兴县城。年幼时就表现出了超人的艺术灵性,用粘土做泥人,帮母亲画刺绣的图样,竹编小玩意儿,这些都是他最拿手的。凭着对美术与生俱来的热爱,他开始临摹图画范本,用画笔描绘身边的每一样东西。小学五年级时他获得了“非沦陷区小学生抗日绘画比赛”一等奖,读高中时因其绘画才能出众,被邀参加宣传画的创作活动。1950年,他以专业考试第一的优异成绩进入南京大学艺术学系。三年学成后,由于专业成绩出色,被留在当时改为南京师范学院的美术系当助教。一年后,被推荐参加留学苏联考试并被选中。底子好、悟性高的徐明华教授,专业成绩突飞猛进,部分留苏的作品被母校列宾美术学院收藏。

绘画融入生活中

  在参观徐明华教授早期的素描作品时,我们发现了许多尺寸极小的作品,作品的上沿均是无规则的撕痕。原来,在徐明华教授学生时期,他常将一本小的速写本揣在口袋里,只要一有零星的时间便拿出来随意捕捉人们的动作、表情。这为其人物油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以后,小的速写本换成了画箱,只要人到哪儿,画箱便背到哪儿。徐明华教授说:“绘画是我生活的内容,如果没有画箱我便不会在一个地方呆下去。”正是有着这一份对绘画的挚爱,才会有在阳羡茶场上一站8小时不间断作画的韧劲,他才会具有将大自然微妙之处用画笔完美把握的能力。

始终如一五十载

  年已七十、艺术成就非常出色的徐明华教授,这次是首次在国内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前一次的个展居然是他从苏联学成归国后的汇报展,已时隔40年。“这期间不办画展是因为我想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这样更有意义。”由于搞西洋画很艰辛,很多从事西洋画的艺术家弃画从商,有的则半道学起了国画,而徐明华教授却始终如一,坚持走着他的写生派油画艺术之路。艺术界友人称他为“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人”。文革期间“高于生活”的艺术夸张,他不会,于是遭扬弃和批判。社会步入商品化和市场化,靠艺术致富的风潮仍吹不醒他“不开化”的头脑。“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不到的东西我没有能力画出来。”所以,安贫乐道、一如既往的徐明华教授将其“诗意般”的绘画效果保留了下来;所以,不趋炎附势、坚守自我的他才能驾驭那自由、大胆的画笔,赋予一件件平凡的物体以生命,用丰富和谐的色彩将大自然描绘得如交响乐一般。
  创作态度严肃认真的徐明华教授从不粗制滥造。他平时有一毁画的习惯,凡是不满意的作品统统被他毁掉,绝不保留。徐明华教授认为“艺术与做人一样,尤其要真心诚意”,真心诚意地面对自己的作品,真心诚意地面对艺术。这正是徐明华教授最宝贵的艺术精神。

(原载《宜兴日报》2002/11/28)

相关链接:徐明华艺术回顾展在南京展出[200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