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04年12月5日 】

关闭本窗口


弘扬悲鸿精神 创建书画之乡

 张家齐  邢娟  刘明

    (说明:本文参加2003年10月江苏省徐悲鸿艺术研究会理论文章研讨,收录于《世纪丰碑——新世纪首届徐悲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作者中张家齐为原宜兴市文化局副局长,邢娟为宜兴市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刘明为宜兴美术馆馆长。)

    中国近代美术现实主义的先驱、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0周年了。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的强烈爱国情怀,独具傲骨威武不屈的刚毅个性和品格,曾经照亮了一个时代。徐悲鸿先生用一生的行动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卓越贡献谱写了他的伟大人格,成为一代宗师。在21世纪的今天,“悲鸿精神”仍然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宜兴是徐悲鸿先生的故里。在“悲鸿精神”激励下,新一代宜兴人正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积极而又坚实地创建江苏省“书画之乡”。

    一、“悲鸿精神”的本质待征

    徐悲鸿先生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建树。他对中国画改良的主导思想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他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法则。他认为“一宗造物,写实求真”是包括作者的人品和画品在内,要以广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领悟事物的本质,有所感受才能达到。艺术最根本的原则和****的特质是创造,只有具有独特创造性的艺术家才能登上艺术峰巅。艺术品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动人心扉直观的艺术形象美。历代凡是有作为的画家决不会套用、重复前人常用的笔墨程式和泛滥陈旧的艺术形式,而是艰苦地、不懈地探索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法,以开拓崭新的审美领域,但是这种审美形式不可能没有继承借鉴前人优秀笔墨技巧和创作方法。
    贯穿徐悲鸿全部艺术思想的核心是现实主义。他所坚持的现实主义是与他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分不开的。他所选择的现实主义道路符合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时代要求和艺术创新发展。徐悲鸿先生的一生正处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生死攸关的时代。他1895年出生于宜兴屺亭桥镇,家境贫寒,父亲徐达章是位颇有修养而擅长国画、书法、篆刻、诗文的画师。他六岁随父学书画。达章公命悲鸿:着意写生不要墨守陈规,这一点对悲鸿先生艺术道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从小历经坎坷,为了维持生计四处奔波,倍尝生活的艰辛,这磨练了他同情劳苦大众、为“人类申诉”的思想感情。在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时期,一切革命的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艺术作为武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揭露敌人、打击敌人,为全民族的解放事业服务。徐悲鸿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对待自己的艺术事业的。他的艺术作品始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责任性,体现了他所说的“艺术乃民族生活之现象,思想之表征。”他的早期作品往往取材于历史和古代寓言,其本意在借古喻今,藉以表明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田横五百士》反映了古代历史中宁死不屈的义士。《徯我后》写被压迫人民盼望解放的心情。徐悲鸿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所想,决定了他必然选择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他一生画马千万匹,方得马之真精神。他一改历代美术家笔下厩中豢养的温顺肥硕之马,而为奔放不羁的野马,它们象征着美和力量,象征着人民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精神风貌,同时集中地表现了悲鸿先生全部美学理想,是时代精神与画家的思想感情的结晶,是继承和发扬我国现实主义绘画传统与借鉴西方优秀艺术成就的再创造。
    宜兴是徐悲鸿生长的摇篮,位于锦绣江南的太湖之滨,山明水秀,洞奇石美,著称陶都,文明中外。这里自古尊师重教,耕读传家,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宜兴蕴育了一代大师。徐悲鸿身上也不可避免地折射出宜兴人的某些人文特征,可以说,“悲鸿精神”是宜兴人文精神的最杰出表现和优良代表。

    二、“悲鸿精神”对新世纪书画事业的指导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在二十世纪中所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当代中国社会已全方位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换:政治从传统型向民主法制型转换;经济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换;社会由农业型向工业型、信息型转换;农业中国向城市中国转换,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期。同样新世纪的书画事业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滚滚而来的西方强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艺术到底是什么?有人甚至对艺术的终极判断发生了动摇。就书画创作领域而言,目前确实存在着“多元而散乱”的气象。因为价值观念的差异,评判标准的不同引发了表达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市场秩序的混乱。现代社会的阶层多元性必然引发多元文化的社会需求。我们的书画事业如果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那么书画是难逃备受冷落的命运的。目前的现状是书画协会、学会、画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同时也以最快的速度冷下去。许多的美术馆、书画院平常门可罗雀,难得有个把书画展览,除了开幕式那一刻“热闹一下”之外,便悄无声息。有的场馆甚至只能靠别的什么“家俱展”、“商品展”来维持日常的营运,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当今书画界的悲哀。书画场馆何时热起来?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二十一世纪的书画事业如何完成自身的嬗变,创造新的辉煌?面对这样一个世纪课题,宜兴人正在进行着新的阐释。在书画场馆不断滑坡的大趋势和背景下,宜兴的书画事业却欣欣向荣,可谓“风景这边独好”。2002年宜兴成功地申报了江苏省“书画之乡”;“江苏省美术创作会议”在宜兴召开;江苏省国画院宜兴分院批准成立!宜兴美术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展览档次不断提升,频率越来越高,宜兴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资源,以及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磁石般的引来了八方宾朋!平均每周举办一个展览,一个小小的县级市竞创下了可与许多现代化大都市相媲美的书画展览记录!宜兴人成功地把握了“悲鸿精神”的实质和内涵,这是宜兴书画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悲鸿精神对于我们当今的书画事业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徐悲鸿先生认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要从现实出发,要充分发挥它自己的生命力。徐悲鸿先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和人民生活意愿息息相关。他关心民疾、忧愤国是、悲天悯人。在他的言行中,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处处可以反映出来他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法则。他对当时中国艺术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竭力倡导革新、披荆斩棘、兼收并蓄、融汇中西、锐意创新,拯救中国绘画艺术之颓败。面对当今瞬息万变的革新社会,我们首先要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把握书画事业的前进方向。我们的书画事业是全体人民的书画事业,不仅仅是为少数精神贵族、达官富人服务的。我们的艺术教育远远没有普及,人民群众对于书画的审美感觉、审美意识,对于美的创造,需要书画艺术家去唤醒、去开发。这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更重要的是书画创作者“民众意识”的自觉,因为艺术的生命力深深根植于大众之中。我们的时代不仅需要“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更需要大量的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群众艺术、群众书画。可悲的是这样的基础教育正逐渐丧失、衰落,为数众多的艺术家躲进“书斋”完全脱离了生活、脱离了人民,书画成了某些人的“书画”,群众感到了书画的莫测高深,因为看不懂而自惭形秽地远离了书画。
    成功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也必然会反映民族的性格、所处社会的时代精神,也必然能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和理解。打开中国绘画发展史可以发现一条规律,凡是能意出古今、独树一帜的大家必然具有强烈的民族、时代、社会的自我意识,更是学识渊博、见解独步的思想家、美学家。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书画事业当然也不例外。学习悲鸿先生的“现实主义”就是要求我们全体书画艺术工作者,要始终树立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贴近群众,拥抱生活,创作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书画作品,为振兴和繁荣书画事业而努力奋斗!

    三、“悲鸿精神”的实践和探索

    徐悲鸿先生曾经说过:“作为一名画家,他画得再好,成就再大,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如果把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起来,培养出一大批画家,那就是国家的成就”,先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宜兴作为悲鸿大师的故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相继出现了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喦、吴冠中等书画大家,建立了里程碑式的功勋。
    新一代的宜兴人高举着悲鸿大师现实主义的艺术旗帜,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宜兴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持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质量为出发点,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九五以来,宜兴的书画事业蓬勃发展,书画艺术人才辈出,书画创作空前繁荣,书画艺术阵地建设不断发展。“宜兴——书画之乡”正以其古朴而清新、浑厚而飘逸的艺术氛围,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为世人所瞩目。早在90年代,市政府就投资数百万元资金,兴建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宜兴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书画阵地。目前全市已有尹瘦石艺术馆、文昌阁、陶瓷博物馆、陶都集藏苑等多处书画活动场所,这些场馆设施齐全、环境优雅、馆藏丰富。全市28个镇都根据实际情况建有书画协会或书画兴趣小组。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弘扬先贤业绩、提携书画新人,宜兴美术馆和书画院联合创办了《宜兴美术》报,贴近书画创作及群众视点,追求书画艺术深度,为蓬勃发展的宜兴书画事业又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徐悲鸿先生在美术教育方面的贡献和建树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但是时代的发展是无法阻挡的,艺术的发展同样如此。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我市在加大文化投入,巩固书画阵地的同时,坚持从宜兴的实际出发,夯实争创“书画之乡”的人才基础,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梯次结构的书画艺术教育培训。宜兴市十分注重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注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针对新形势下因时代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波,不断更新书画教育理念,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不断更新新一代宜兴书画人的知识结构。宜兴市教育局专门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还与南师大美术系联合办学,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艺术教育基地。该中心每年数百人在省、市各类书画大赛中获奖。张渚镇是闻名宜兴的书画之乡,该镇目前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4名,省书协会员10名,有20余名书画爱好者在全国性书画比赛中获200多个奖项。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成果,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书画艺术培训和素质教育为宜兴的书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悲鸿大师的人格力量和艺术精神感召下,宜兴一批又一批颇具才华和个性的美术书法、陶艺界的艺术名人,继续谱写光耀中华、光耀故乡的艺术新篇章。宜兴现有全国及省市各级美协会员60多名,书协会员50多名,陶艺协会会员200多名,全市有近万人从事书画创作。从这里走出的吴冠中大师为中西方艺术的交融创造了新的辉煌;徐明华、范保文、李小山、吴可人、储云、吴冠南、张六韬等在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方面见解独到、硕果累累,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宜兴书画艺术活动始终坚持悲鸿大师“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繁荣书画创作、扩大书画交流、搞活书画阵地为目的,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2002年仅宜兴美术馆就举办各类书画展览28个,接待参观人数达万人以上。另外针对群众对书画艺术的需求,宜兴市还以社区为活动载体,不定期地为书画爱好者举办各类书画展览,并举办社区书画赛事,营造浓郁的书画氛围。书画艺术和作品在群众中得到普及,群众书画收藏的需要不断增加,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体现宜兴文化底蕴和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互动,适应群众对文化艺术需求的初具规模的书画艺术品产业市场。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书画艺术市场,既促进了我市书画事业的繁荣,也有利于我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如何产生利益的互动进行积极的探索。
    廖静文女士曾题词赞誉宜兴“悲鸿故里,书画之乡”,这一点既源于宜兴是悲鸿大师的故乡,也源于宜兴书画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辉煌前景。宜兴人对书画的尊重和敬仰,不是附庸风雅,不是一时之兴,它已经融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真切的向往和真切的爱。大师已去,斯风永驻。悲鸿先生崇高的艺德品格,伟大的创新精神,以及对祖国美术事业的巨大贡献,像一座丰碑永远激励着家乡人民一往无前地进行书画事业的实践和探索,宜兴人正在向创建全国“书画之乡”的目标大步迈进。

[ 来源: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