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07年7月6日 】  关闭本窗口


寻找一个真实的徐悲鸿
——《吞吐大荒》读后

姚傻月

  虽然我常常以自己是徐悲鸿的宜兴同乡而无比骄傲,可是对徐悲鸿的了解并不比别人多。那些能够读到的零星而琐碎的纪念性文章,对我来说,总是表面的,只能像面对徐悲鸿的塑像或者参观他的纪念馆一样,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两年前,我有幸从网上的旧书店购得了廖静文写的《徐悲鸿一生》和蒋碧微写的《我与悲鸿》这两本20多年前出版的人物传记。虽然作为徐悲鸿的妻子,两人的传记不可避免地蒙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而两本书放在一起,由于似是而非的矛盾交织,反而笼上了更多的迷雾。特别是徐悲鸿一生中重要的三个女人,蒋碧微、孙多慈和廖静文,与徐悲鸿到底有着怎样的情感历程,如何拨开重重迷雾,让世人了解一个真实的徐悲鸿?

    直到我不久前读到《吞吐大荒》这本书,这些迷雾才似乎渐渐散开。

  2005年,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八集电视纪录片《徐悲鸿》(迄今已播出了三遍,可谓反响巨大),但是它远远无法概括、还原一个真实的徐悲鸿。所幸的是,担任电视片总撰稿的傅宁军,一个和美术圈子、也和徐悲鸿家族没有任何关系的作家,怀着深沉的历史使命感,随同摄制组,整整两年的苦苦寻觅,遍访海峡两岸与欧亚大陆,沿着徐悲鸿生前的足迹,寻找和徐悲鸿有关的知情人,搜集到了许多丰富而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绘就了这本28万字的、100多幅珍贵照片组成的《吞吐大荒》一书,和八集电视纪录片《徐悲鸿》一起,互为补充,为世人勾画了从一个贫穷的乡村少年,到名满天下的现代美术教育之父真实的人生足迹,还原了被廖静文看完此书后评价为“很真实”的徐悲鸿。
  
  打开这本书,你会拨开像下面的这样一些迷雾,寻找到一个已为人所知的,但仍鲜为人知的徐悲鸿。比如,是什么,让他要把自己的名字徐寿康改为徐悲鸿?是什么,让他和国内外众多顶尖人物保持着亲密的关系?是什么,使徐悲鸿对蒋碧微一味的忍让,而不是干脆爽快的分手,和蒋碧微彻底了断,居然愿意凑满一百万元还有一百幅画给她?是什么,使孙多慈在听到徐悲鸿去世的消息,关门哭了三天,戴了三年孝?是什么,使廖静文把徐悲鸿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如果当年文革期间没有她写信给周恩来,我们的民族在实现文化复兴中又会蒙上怎样屈辱的损失?是什么,使得蒋碧微的女儿在今天直言不讳地说蒋碧微的回忆录很多都是假的,是想像的,言语之间对蒋碧微总是直呼其名?是什么,使得蒋碧微最后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了晚年生活,终生没有真正的结婚。太多的为什么,把纷繁的矛盾、困惑、遗憾、无奈、伟大和感伤交织在徐悲鸿的身上,或许只有这样的徐悲鸿,才是真实的徐悲鸿,才是我们永远难以忘却、心潮澎湃的徐悲鸿,即使你不懂得欣赏他的画。

  正如作者在书的封面写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重新认识徐悲鸿?为什么徐悲鸿在新中国诞生时已是一代大师,以往总是回避徐悲鸿生存与成长的时代,以及与之交往的民国人物?徐悲鸿去世至今,又有哪些与之有关的人与事?勾勒出一个人物与一个时代,乃至一个民族的血肉联系?”那么,读一读这本《吞吐大荒》,了解一个真实的徐悲鸿,这也许是我们对徐悲鸿最好的感激和纪念,而不是在泡沫文化的泥淖中,在自以为是的传言猜测中,变得浮躁、茫然而虚无。

 

[ 来源:宜兴日报200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