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08年11月7日 】  关闭本窗口


东莞四日

张志安

    应东莞《文化周末》报社与山顶洞人之邀,第一次来到东莞。任务有两个:一、举办书画作品展览。二、在文化周末大讲坛举办讲座。

    我年将八十,老年人恋巢,总不想挪动身子出门。展览容易,把作品拿过去就是,可讲座总得亲自到场。有好几天,我都犹豫不决。我女儿说:讲坛开讲,那边已发出请柬,卖了入场券,报纸也已见报,发了消息,刊登了作品,作了专题专版介绍。这样,我自然没有了退路。

    飞机在深圳机场降落,迎候的车子把我们送到了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不是一个人,是个综合性企业。一片建筑,不矮不高,青砖黑瓦,门如洞窟。里边古陶古瓷,碑铭神佛,墓葬珍品,现代紫砂,简朴餐饮,服务人员多着仿兽皮衣着。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就挂满了我的书画作品。

    让我思考较多的是讲坛。讲题已定:画画与题句。且内容已成文。但我口才不好,记忆又不通畅,那江西普通话又不标准。不像于丹,思维敏捷,口齿流利,语言如流水行云,吐纳清纯畅达明亮。

    邀请单位轮番宴请,而我其实只想每餐喝碗稀粥,吃个馒头。或者一碗汤面,数片白菜。在第一次的宴会上,一位四川女青年笑嘻嘻地说:收到张老师的回信与寄来的资料,信上称我“曾理先生”,让我惊喜不已。我一眼看去,形态娇小,秀气活泼,不是先生,是位小姐。我说这不能怪我,你的名字“曾理”两字,本身就性别极不分明。而且,你作为讲坛大主持,称之先生,也当名正言顺。席间,大家喜笑颜开,喜不自胜。虽是初次见面,却毫无陌生感觉。

    在之后的日子里,大家围绕讲坛展开工作。

    我见到了一些报纸, 《文化周末》两版彩色版面,刊登我的国画与陶瓷作品18幅。西安美术学院苗壮先生为我写了专题介绍。文中说“张志安先生可谓是当代中国画坛上一位阅历及学养相当深厚的艺术前辈,他无论是在小品杂文之间还是在尺幅小品当中,流露出的都是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从容。”《东莞时报》则以半版篇幅,以《本月27曰张志安主讲文化周末大讲坛,画鸡国笔开坛讲画》为标题,并以《画鸡********》、 《布衣情怀大家胸襟》、 《写尽人生哲理》三个小标题,对我作了简略介绍。

    我是4月25曰到东莞的。26日,策划人、主持人曾理、赵峻、邓炜与我商量讲坛气氛等问题,我说,随意一点,如讲故事,如谈家常,这样大家都自在。

    开讲这天早晨,我的同乡、番禺理工学院前院长张碧晖暨我的学生、同事曹干、徐飞等赶到,特意前来探望、听讲。多年不见,久别重逢,殊为欢乐。

    大讲坛设在莞城市民广场西正厅,艺术文化主题会馆。会馆高大、宽敞、现代。讲坛上,设主讲与陪讲三个座位。两旁则陈设着我的绘画作品与陶瓷作品。讲坛上首是可以起降的大屏幕与“张志安主讲.画画与题字”十个大字与“莫嫌世上多风雨,一生都在旅行途中”的一只放大了的行进中的大雄鸡。整个布置,气氛浓厚。

    讲座开始,主持人作了简介,大屏幕放映南方电视台为我拍摄的《画家张志安》。之后,我在掌声中开讲:绘画是视觉艺术,以形神色彩表达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理解。但视觉艺术本身的语言是不完备的,很难表达抽象意念。因此,绘画作品都有标题、题跋。郑板桥画竹,那竹中寄寓他诸多情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若没有这些题字,他对民生的关注,是无法从那几竿墨竹中弄清楚的。于是我讲了齐白石,讲了刘二刚,讲了我自己在画与题句方面的感悟与心得。题句,既是画龙点晴的一笔,又能拓展画境画意,使艺术更臻于完美。

    大概我这江西普通话多少有点难懂,所以下边听众似乎特别专注,两个小时,两百多人鸦雀无声。讲到中间,我停讲执笔挥毫,还画那只踽踽独行的雄鸡,还题: “莫嫌世上多风雨,一生都在旅途中。”我说,人从呱呱坠地的一刻起,就跨进人生旅途,阴晴雨雪,急流险滩都是要走过去的。现在我在这里讲,各位在这里听,也是人生旅途的一个瞬间。此刻,我们在一条道上同行,也算缘分。谢谢各位听得如此认真,现场响起掌声一片。

    这是我第五次到广东,第一次到东莞。在此期间,卢叙安等领导领我参观了南方园林与文化古迹。每次赴粤,心情都顶畅快。

[作者简介]
    张志安,1930年生,著名书画家、陶艺家、教育家。1955年鲁迅文艺学院毕业后,先后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出版各类艺术著作20余种。

 

[ 来源:宜兴市文联《艺界》2008夏之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