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09年5月22日 】  关闭本窗口


    据宜兴日报5月21日报道:我市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宋杏芬的散文新作《有感大师的胸怀——耳濡目染著名画家吴冠中》,日前在《中国作家》创作年会交流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并入编《中国作家创作书系·2009中国作家创作年会获奖作品集》。现特作转载,以飨读者。

有感大师的胸怀
——耳濡目染著名画家吴冠中

宋杏芬

   (一)
    早有耳闻家乡的闸口北渠村出了个著名画家吴冠中,我很感欣喜和自豪。可在这欣喜和自豪之余,觉得自己对吴冠中先生的情况知之甚少。故就对其人其事渐渐有心地留意起来。
    一次,我到无锡城里去办点事,中午正好有点空隙,就溜到新华书店去转转,却见那店里的书架上有一本《吴冠中人生小品》的书。取下来一看,正是当年4月第一版(花山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我翻开书,先扫视了一下目录,见其录入的文章共分有五辑:第一辑,横站生涯五十年;第二辑,风筝不断线;第三辑,晨曦与夕阳;第四辑,大江南北;第五辑,老师·掌故·怀念。此时的我,顿觉眼前一亮:“嗨,这些文章不正都是吴冠中先生自己写的经历么!” 接着,我就把本来打算去买件衣服的钱从口袋里掏出来,当即买下了这本书。一回到家,就挑灯夜读了其中的好几篇文章,诸如《水乡青草育童年》、《我的母校》、《归乡记》、《孤陋寡闻与土生土长》、《宣纸恋》、《桥之美》等等。看毕,也算是对吴冠中先生如何走上美术之路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1919年,吴冠中先生诞生在江苏省无锡宜兴县的闸口乡(楝树港)北渠村。他原本有姊妹八个,只是后来两个妹妹很小就夭折了。七岁时,他就在那北渠村吴家祠堂里的私立吴氏小学读初小,其父亲是教员兼校长,当时一同在当教员的还有一位很会画画的缪祖尧老师(后即成为吴冠中爱上画画的启蒙老师)。吴冠中高小在当地的和桥“县立鹅山小学”读完。后就到无锡师范念初中,毕业后,就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由此得一些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杭州艺专,从此即真正引起了对绘画的兴趣,慢慢地就真的隐入了茫无边际的艺术苦海,去挣扎、去喝那一口一口的苦水,……

   (二)
    藉此,我就更加开始关注起报刊上一些关于吴先生的信息和文章来了。诸如《吴冠中水墨专题世界巡展在法国巴黎拉开帷幕》(当地报2004年6月2日刊)、《吴冠中少时自制信笺筒漆画亮相》(当地报2005年9月8日B1版)等等。2005年9月9日,我应当地美术馆馆长相邀,与美协的部分代表,一同前往上海美术馆,有幸地观看了“吴冠中艺术回顾画展”的展览。该展为期一个月,我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和观看了展画,……归途中,还听得馆长说,吴冠中在这次画展开幕前,还不忘给家乡美术馆打来电话,指名了要六位同志务必参加这次画展。我虽不知道这六位同志具体是谁,但心里却暗暗地庆幸:反正我自己已是参展了!
    记得这次 “吴冠中艺术回顾画展”开幕这天,整个上海美术馆的里里外外几乎是人山人海,……开幕时,大家把主席台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电视镜头、摄像机、照相机全部“瞄准”了吴老先生。眼前是闪光烁烁、欢声飞扬。那时,我看自己无法挤到前面去清晰地一睹吴老先生的尊容,就悄悄地转上了二楼,举起相机对着那热络的场面拍了好几个镜头。一会儿观展时,我又被吴老先生画的《向日葵》、《碾子》、《双燕》、《大漠》、《江南屋》、《水巷》、《苦瓜家园》、《渔港》、《水田》和《荷塘春秋》等等画作深深地打动了。尤以其中的《双燕》画而言,是吴老明确表达了对水乡民居的情思,意在即使双燕飞去,乡情却浓浓依然。此画也成长留在我心中的艺术眼目。看过这些画,也使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和田园、古磨,……

   (三)
    在这次观展后,我将摄下的几个画面镜头,一洗出来,嗨,还真不懒呢!尤其是吴冠中先生那身着一件大红对襟夹克衫、神采奕奕地在台上讲话的现场镜头,确是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要知道,当时的他,已经是个八十六岁的老人了。在他讲话时,下面是人头攒动、闹哄哄的。虽然有麦克风,但我却听不全他说的话。可有几句铿锵有力的,我还是听清了:“感谢上海美术馆、感谢同志们及家乡亲人对我这次画展的关心,这一次画展,说不定也就是我今生今世的最后一次画展了,……”听到这,我鼻子里就有点发酸,甚有点想跨上前去紧握一下他手的冲动,也想告诉他,我老家在和桥,离闸口北渠村很近,吴家祠堂那边也去看过好几次了,是您正宗的同乡和家乡亲人,家乡亲人都很爱戴您,衷心祝愿您健康长寿、艺术永恒!……末了,我就在现场取了他的两本画册和《我负丹青》的自传书籍,本还想上前请他给签个名,可现场实在是太挤了,也舍不得去劳烦他,只得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四)
    自那以后,我就越发地留心起吴老先生的画作及相关方面的信息来了。因为我想,至少我已经是真的见到了他老人家的面和听到了他那纯厚亲切的乡音,看到了他的那些原创大作,关注他、钦佩他,是理所应当的事。于是,家乡报在2006年8月19日刊出的“开收藏当代在世画家作品先河《故宫获赠吴冠中画作》”、同年10月9日刊的“吴冠中力作亮相嘉德秋拍预展《乞力马札罗雪山》估价千万”、10月12日的“《吴冠中:这样内敛的优雅》——读吴冠中《画外文思》”和2007年5月30日刊的“吴冠中《北国风光》3168万易手”、同年10月24日的“阳羡·人物整版文章《吴冠中大师的故乡情缘》(吴俊达文)”及2008年3月4日的“胡润发布艺术家排行榜《著名画家吴冠中高居榜首》”等报刊信息、特写、报道,我都认真拜读、一一收藏。

   (五)
    有朋友取笑我:“你珍藏吴冠中的那些报尖纸角画册有什么用啊?!现在,他老人家的画那么值钱,你何不去收藏点啊?!” 呵,真是“手拿灯草,说得轻巧”。吴冠中的画现已到达了“天价”,就那么容易收藏的吗?!我在心里犯着嘀咕:人生在世,不必为钱活得太累。见钱眼开、投机取巧地去挖他老人家的画,也不是我所能做得出的。只要咱心中深深地记着吴老先生那内敛的气节、恋乡的情结、朴实的做人和纯朴的画风以及那表现逼真、洒脱、炉火纯青的妙笔丹青就够了,不必在画作面前瞎起哄、到“铜佃银子”里去扎堆。更何况,我还已耳闻目睹过了他那画展的现场和摄着了他的倩影及原创相片!
    2008年12月17日,家乡报还刊出了“吴冠中画作赝品拍卖案一审有结果《竞买者败诉 被判承担正常风险》”的文章,我看后觉得,情节中竞买者(苏敏罗)虽被称因缺乏有效证据而在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庭审败诉给了被告萧富元和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但对已被吴冠中大师确认“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那幅油画《池塘》的伪造者、出售者而言,其利欲熏心的行径,是极其令人发指的。因为,至少,这也是对吴冠中大师的极不尊重和亵渎。

   (六)
    转而,我对家乡报2008年11月28日社会新闻版报道“因记忆有误《吴冠中向缪祖尧后代致歉》”的文章,也是肃然勾起了对吴冠中大师的崇敬之情。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说的是在2008年7月28日的家乡报(《宜兴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吴冠中老师写的文章《乡里父辈》。该文中提到一句:“父亲说(缪)祖尧没有后代,”而实际上缪祖尧是有后代的。其子孙看到这篇文章后,就打电话给吴冠中大师说文中有误。吴大师接到电话后,即给该报社打来电话,请贵报帮忙核实,并发亲笔信传真给该报记者,表示如果确实有误,请一定代为向其后代致歉。记者随后即与当地的通讯员联系作了相应的调查并得出结论:“缪祖尧前后有两个妻子,前妻生有一子一女、后妻生有二子三女,三个儿子又有儿子十二人。”记者将此了解的结果电传给了吴冠中。吴老获知后当即说是因他的文章引起了缪祖尧后代的误会,感到非常过意不去,希望仍然能通过贵报向他们表示自己的歉意,……“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公开道歉,并不再进行追究。”这就是该报在2008年12月1日刊登的一篇题为《缪祖尧后代接受吴冠中道歉》的文章开头所言及的话。该文中提到,是缪祖尧的二儿子缪如石和孙子缪立平,面对吴冠中大师的诚意,代表缪家后代原谅了他因记忆所致的失误,并表示“到此为止”。从这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而言,吴老先生的境界是令人钦佩的,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当代绘画界的大师显高高在上、置此事于不屑一顾,而是面对现实,错了就是错了,诚心诚意地打电话、发传真进行公开的致歉,由此足见他那宽阔胸怀之一斑;而那缪祖尧的后代,也是善解人意、得理饶人、宽宏大度,同样也显出了高的境界。我为他们喝彩:他们间通过诚恳的沟通,竟是弹出了如此美妙的和谐之音,真值得令人崇敬!

   (七)
    近期(2009年1月15日),《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又在上海美术馆亮相。展览展出了吴老捐献给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香港美术馆、江苏美术馆以及新加坡美术馆五家公立美术馆的作品共160件。时值年关,这次我没能去参展。却是从媒体上留心了有关他这次作品展的新闻消息。也庆幸,年龄已经九十岁高龄的吴老先生,已打破了他自己曾经在2005年9月的上海“艺术回顾展”上“或许是最后一次办画展了”的说法。我也衷心地祝福他健康长寿。在这次作品展上,吴老强调:“我这一辈子的观点就是,国家有国界,作品无国界,……作品属于全世界。”谈到自己现在的创作,他依然执著认真:“我必须‘怀孕’,才能‘生孩子’,也就是必须构思良久,我才能下笔,创新太不容易了。”而且,吴老一贯对自己的画品严格要求,容不得自己画坏了的画流传。据吴老自己透露,几年前,有一画斋的几位客人,匆匆忙忙选去了他的几张画,但这几张画他自己并不满意,待第二天再赶去想把那几张画讨回来时,却见那画已经裱好悬起,并标上了高价,“价格之高,我已经买不起了,买得起,我就买下毁掉。对付坏东西的唯一办法就是毁掉,不能让坏东西流传出去遗臭万年。”在此,更足见吴老先生那真诚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宽阔的胸怀。

   (八)
    其实,吴冠中大师那宽阔的胸怀,又何止这些呢?!无论是打开他的《人生小品》、“望尽天涯路的年表”(生命支付的账单)历程,还是看他的自传《我负丹青》等大作,里面不乏其胸怀的波澜壮阔和民情的实在、和蔼善良。也正如他自己在一篇文章的前言中所说:“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的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被时间揭穿。”而且,他还在文章中说:“人重人品,首先须真诚”、“暴露真实吧,何必遮丑?……金钱控制了人,进而摧毁了良知和人性(《毁灭》)……”其人其言、其文其画其胸怀可足以引人赞叹,也值得为人为艺者作鉴和奉为楷模。

   (九)
    至此,为了让大家对吴冠中大师有个进一步的了解,我不妨在此将最近刊出的一些有关他的简介内容摘录如下:吴冠中,笔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无锡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执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次年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深造。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0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2年3月,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2003年作《朱墨春山》、《又见巴黎》等,并出版《吴冠中2001作品年鉴》和《吴冠中美文美画系列》(广西美术出版社)、《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等。根据《吴冠中年表》还获悉,1939年,吴冠中20岁,他就学于国立艺专期间,就酷爱梵高、高更,在画面中喜用大红大紫强烈的色彩,给自己取名“吴荼茶”的笔名,后改为“荼”,专用作画面签名。

   (十)
    吴冠中大师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在海内外已享有很高声誉。他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印尼国家展览馆及台湾历史博物馆等举办画展数十次。并已出版个人画集、个人文论集、散文集(《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人生小品》《我负丹青》《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七十余种,其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朴实的情感和力透着浓浓的爱国情怀。

   (十一)
    天下何处无芳草,人生何处不风流。吴冠中大师学贯西中,真乃博学多才,可冠于中华大地一代画艺名流之首。其大师的胸怀亦真令人钦佩和值得弘扬;其人其画熬过沧桑岁月、更是风骨非凡,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创新、无私地奉献,且始终是抱着一颗平常之心谦逊律己、善意待人和处事。他在继2009年1月15日“我负丹青——吴冠中160幅捐赠作品展”在上海举办后,又于近日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36幅作品,其中还包含了夫人(朱碧琴)像和油画《野草》,鲁迅的头像。尤其可贵的是,他却执著地谢绝了国家对捐赠作品艺术家的奖励。据悉,他又于同年2月26日至3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展”,集中地展出了自己的油画、水墨及捐赠之作180余幅。全面地呈现了他70多年艰难探索的艺术历程和丰硕的艺术成果。作为他故乡同乡的我,怎不为之感动、自豪和喜悦?!诚然,发扬他那勤奋好学和刻苦拼搏的精神,更是咱义不容辞的任务和责任。

[ 来源:欣雯怡园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