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0年1月23日 】  关闭本窗口


太 湖 之 子
——纪念父亲尹瘦石诞辰90周年

尹汉胤

    先父尹瘦石是太湖的儿子。 

    烟波浩渺的太湖,润泽着周边广饶美丽的土地。坐落于太湖西岸的宜兴周铁,是先祖于靖康二年南迁后、家族一直在此繁衍生息的故土。1919年,父亲就出生在这座江南小镇。生于水乡的父亲,生命中自然具有着宜兴人的内敛、执着、韧性。江南的人文历史、旖旎风光,也培育并不时触发着父亲的艺术冲动,使他从小便痴迷上了绘画。13岁时,他以绘画作品参加了全县小学的美术选拔赛而显露头角。小学毕业,考入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日制陶坯,夜学课文,师事画家学习工笔仕女、写意人物,并开始在陶坯上绘画。那段时间,他终日离群索居,吟诗作画。然而,这种平静的学习生活仅仅维持了两年。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上江南土地,18岁的父亲,在炮声中告别故乡,踏上了流亡漂泊之路。 

    这一别就是62年。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反复嘱咐我们,一定要将自己的骨灰带回故乡撒入太湖。1998年春天,我护送父亲的骨灰回到宜兴。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将父亲的骨灰轻轻撒入太湖。泪水中,我环顾浩瀚的太湖,眺望着岸边父亲出生的周铁小镇,更深刻地理解了父亲、故乡的意义。父亲一生思念的故乡,当他归来时,亲切自然、默默无声地将他又拥入了怀抱。 

    少小离家的父亲,对家乡始终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如今,父亲回到故乡已经10年有余了。十余年间,父亲每日倾听着太湖的涛声、乡亲匆匆的脚步,感知着故乡的冷暖……中国、宜兴在这期间发生的变化,无疑是令世人惊喜的。但这又是父亲意料之中的,当年他离家奋斗一生的目标,在其画中所描绘的种种远景,不就是今天的现实吗?为此,父亲生前便毅然将自己毕生创作的代表作和收藏无偿捐献给了家乡,以使这些凝结着自己一生悲欢爱恨的作品,与他一同瞩望着故乡的未来。 

    父亲对家乡的思念,是真挚而深沉的。在离开家乡投身抗战的8年岁月里,是故乡时时温暖着他孤独、漂泊的心,给予他强大的精神力量!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生死劫难、人生际遇,父亲始终依靠着宜兴人不屈执着的精神,矢志不移,视绘画为生命,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正直的艺术家。 

    关于抗战期间在桂林的那段生活,父亲曾多次向我谈起。当时的桂林,正值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一大批文化人士云集于此,可谓风云际会。他们以手中的笔为抗战奔走呼号,同时,又以文化人的乐观精神,在那里形成一个文化氛围。正是在桂林,父亲遇到了同乡、良师益友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先生的铮铮铁骨、凛然正气、千古文章,令他肃然起敬,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生。 

    父亲在生活中是个非常文人化的艺术家。他的这种精神气质的形成,我想与他生长在江南,特别是宜兴这方土地历代先贤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基因有关;抗战时期在桂林、重庆等地,与文化人的那段特殊经历也不无关系。 

    1946年,抗战胜利。前半生一直生活在南方的父亲,平生第一次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古草原大漠,见到了那往来如风、自由驰骋的骏马。他的那颗浸润着江南水乡气息的心,立刻追逐着奋蹄扬鬃的马群飞扬起来。他在草原一待就是11年。辽阔的草原,为他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文化精神元素,从而使他将骏马的形象作为了自己终生描绘的对象。在内蒙古,他向兽医系统学习了马的解剖,熟悉了马的结构等,画下了上万幅马的速写。在内蒙古,他深入到牧区结识了许多蒙古族朋友,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1年间,他为内蒙古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父亲回忆起他在内蒙古的岁月时曾深情地说,给予自己艺术灵感、走上绘画之路是南方;而使自己的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是北方的内蒙古草原。置身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你会感到人是那么渺小、天地是那么博大,只有在这时,你才会对生命产生新的认识,得到升华。在草原工作的11年,不仅扩大了父亲的艺术视野,也使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丰收期,纵笔驰骋在广阔的艺术天地。 

    当得知我也从事了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时,父亲非常高兴。嘱我一定要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向他们学习,与少数民族作家交朋友。他总是鼓励我:少数民族文学是大有作为的事业。 

    今年是父亲诞辰90周年,不久前,筹备已久的“瘦石书画院”在周铁隆重成立揭牌。父亲生前非常关心家乡的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令人高兴的是,如今宜兴的书画艺术已是枝繁叶茂、蔚然成风。富裕了的一代乡亲,方寸之间见风韵,翰墨丹青写春秋。 

    我想,这是父亲,作为太湖之子,最高兴听到的。

尹瘦石铜像(雕塑) 诸宁

跃马扬鬃(中国画) 尹瘦石

 

[ 来源:人民日报2009/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