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0年2月11日 】  关闭本窗口


《翰墨宜兴》一书出版发行

    宜兴市档案局编纂的《翰墨宜兴——历代宜兴书画人物与书画文化简述》一书,于近日由远方出版社(内蒙)出版发行。全书13.5万字,图片300余张。该书由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作序,著名书法家储云题写了书名。 

    此书从我国书法、绘画史和宜兴本地人文发展史两个角度,审视和理解宜兴书画传统之所以形成的多方面原因。着重反映历代发生在宜兴的书画艺术方面的故事,同时简要介绍从三国到民国期间474位各个朝代宜兴出现的书画界名人和在宜兴留下重要印记的著名书画人物,时间跨度约1800年。该书按编年体例,分为六个章节,分别为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近现代。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较系统完整的宜兴书画史书,也是了解宜兴书画传承的工具书。此书的编纂,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及市内众多书、画、雕塑专家和知名收藏家的大力支持,提高了全书的权威性、真实性。该书装帧新颖别致,印刷古朴大气,目前,印刷厂已经完成部分书籍的制作。 

    (作者:陶都记忆  来源:宜兴网阳羡论坛2010/02/03)

——————————————————————————————

蒋洪亮
(中共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

    宜兴籍著名美术批评家李小山先生曾在一文中指出:“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出了像宜兴这么多成就卓著的画家,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岳、吴冠中等等,这些名字分别代表着现代史上某些阶段的艺术水准”。面对这一现象,许多同志都试图去追问其背后的根由,翻开《翰墨宜兴》初稿,我们可以粗略看到,近世宜兴书画艺术的繁荣,实则与宜兴几近两千年的书画渊源分不开。

    宜兴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特别自东晋以后,因地扼太湖西岸要冲,此地成为地位仅次于南京的江南重镇、名符其实的太湖西线第一城。由此,宜兴吸引了无数南来北往文人墨客的目光,这方“秀甲江南”的山水也成了滋润他们笔墨诗情的不竭之源,遂使宜兴逐渐成为名震一方的人文渊薮。同时,也正是这些名重一时的各地人才的交流会合、挥洒才情,培育和推动了宜兴本地人文的兴盛,使得宜兴历代人才辈出、英贤蔚兴,成为享誉一方的“才子之邦”。宜兴因天赋的地灵人杰、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教授之乡、书画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讲究传承发展,离开传承发展的传统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书画艺术尤其如此。作为宜兴传统文化中重要内容的书画文化,有着绵长久远传承脉络,从秦汉到六朝、从隋唐到宋元、从明清到民国,由简而钜、由弱而强,书画艺术逐渐内化为宜兴人的一种真切向往、一种精神气质。没有这种深厚的底蕴,没有这种不息的渊源,徐悲鸿、吴冠中这样的宗师巨匠就不可能诞生在宜兴这一小邑。吴冠中先生谈到自己之所以由工科而转学美术,就是接受了小学时国文老师缪祖尧的启蒙和影响。《翰墨宜兴》这本书,基本为我们理清宜兴书画文化传承发展的脉络,为我们读解宜兴传统文化勾勒了一条线索,这也许就是此书的****意义。

    现在中国,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要素,城市文化的塑造建设、优秀传统的挖掘开发,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就我们周边地区而言,在激烈的经济实力竞争、城市建设竞争的同时,城市文化建设的竞争也同样激烈,“争名人、抢名人”的现象就是城市文化竞争的一种表现。就城市文化资源而言,宜兴有着许多优势,《翰墨宜兴》这本书中就罗列了400余位相关人物,其中许多是不为大家所熟知名人。这方面还有待我们继续加大力度,进行系统开发和合理利用,以收到更大成效。同时,也希望我市有关部门要举一反三,不断深化对宜兴历史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城市文化建设的认识,在建设文化大市、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丰富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内涵,提升新宜兴的文化品质和品位。

    历史上的宜兴,曾经因地灵人杰而汇聚过无数能人名士,也造就了历代宜兴众多的贤臣良才。今天,我们在欣羡古人的同时,理应自觉地思考如何建设更具感召力的城市文化,如何创造更具亲和力的人居环境,如何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创业环境,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宜兴共创伟业,这也许是我们研究弘扬、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的最现实意义。

    有感宜兴历代人文之兴、翰墨之盛,谨为斯序。
                                                                        2009年12月

——————————————————————————————

自序:千年翰墨缘

宗伟方
(《翰墨宜兴》主编)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中心的古城宜兴,历代就是江南才子之邦,在“出产”状元进士、宰相名臣的同时,也与传统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近现代则是闻名遐迩的教授之乡,在数以万计的宜兴籍教授中间,不乏书画艺术方面的泰斗宗师,诸如徐悲鸿、吴大羽、尹瘦石、钱松嵒、徐令仪、吴冠中等一大批标志性书画巨匠的出现,为“中国书画之乡”的美名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些大家的出现,也印证了宜兴1700多年深厚的书画文化底蕴,可以说,离开宜兴这片丰饶沃土,近世中国的书画艺术也许真不是今天我们所见的这派景象。

    宜兴的书画底蕴,得益于这方灵秀山水的充足养分。早在三国东吴时,宜兴的山山水水的灵气就有所彰现,吴大帝孙权15岁时就为阳羡长。现在仍矗立在宜兴国山山巅的国山碑,有“江南第一碑”之誉,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立于东吴天玺元年(276),当年江南地震,吴国以为祥瑞,敕立此碑,无意间成了我国最早记述有关地震现象的确实依据。碑文为东吴书法家、中郎将苏建所书。据《江宁府志》记载,此碑“非篆非隶,最为奇古”。书体篆势遒劲,结构圆中见方,饶有隶意,是研究东汉、三国时期书法的重要实物史料。唐代,特别是唐代中后期,宜兴因偏安江南而避开了中原的多次动荡,经济社会相对稳定,成为许多文人学士的游历隐居之所。如著名书法家李阳冰、著名诗人李白曾来到宜兴,叔侄合作的《水因寺贞义女碑》,现完好地保存在宜兴城中的周王庙内,可见证唐代书法的辉煌成就。另外,以草书见长的宰相陆希声、善书大字的诗人顾况、有六朝风韵的书家杜牧等,也先后隐居宜兴,在宜兴留下过珍贵的诗文书画。著名诗人、书法家羊士谔举进士后,曾为义兴县尉,期间留下过《建南镇碣记》,原碑立于宜兴城南,惜已佚。至宋代,因慕宜兴山水之秀、人文之盛,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名贯一时的大家,先后多次到过宜兴,留下的许多题咏和墨迹,业已成为宜兴宝贵的文化财富。元代无锡人倪瓒,少时一直流寓宜兴,在宜兴结识了不少朋友,中年后结庐宜南芙蓉山下,留下许多诗文墨宝。另外,赵孟頫、张雨、王蒙、陈汝言等名家,因地近宜兴或亲朋好友的关系,多次到宜兴游历访古,分别留下了大量与宜兴有关的书画作品。现保存在台北故宫的陈汝言画作《荆溪图》轴,是现在已知描绘宜兴城全景的最早作品。

    宜兴的书画底蕴,得益于这里忠义精神的不竭熏陶。西晋时,宜兴人周处因抗击西戎而血洒疆场,忠勇英琥之名响彻天下。作为老师和引路人的陆机满心悲愤,为其庙写下了《平西将军周府君墓碑铭》,在湖州为官的书圣王羲之为之书丹,此碑至今一直保存在宜兴城中的周王庙内。有关此碑的真假,历代也有不同说法,但明代王世贞、孙鑛(矿)等考订认为,碑文字迹为王羲之书法不假。六朝时期,义兴一直是郡的建制,地跨现在的苏浙皖三省之交。期间,许多书画名家在此为官,如以爱好书法著称的桓玄,王献之的弟子、大书法家、画家羊欣,草书见长的文学家任昉,喜爱文史书画的王俭,善画妇人的刘瑱等,都曾在此守城牧民(义兴太守),留下许多千古佳话。唐代,特别是唐代中后期,偏安江南的宜兴而避开了多次兵燹动荡,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宽容好客的醇朴民风,吸引了大江南北的许多失意文人,为宜兴后世文化艺术的兴盛奠定了人文基础。至宋代,除苏东坡外,以善书闻名的一代英雄岳飞,建炎初应邀移师宜兴,在保土安民、厉兵秣马的同时,探幽访古、广交朋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题词诗文。官至丞相的李纲,写得一手好字,未第时一直蛰居在善卷寺苦读。明清之际,宜兴人文发达、经济繁荣。当时宜兴,一方面人才辈出,许多人位极人臣,另一方面,书画收藏成为一种时尚,宜兴许多豪门贵族投身期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智永的《千字文》等一批传世墨宝一度栖身宜兴。由此,宜兴成为吸引江南乃至大江南北许多才子的磁场核心,名冠一时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张弼、董其昌,以及后来的王翚、恽寿平、王穉登、陈鸿寿等等,都不止一次到宜兴交友传道、观赏临摹,为宜兴书画艺术的兴盛而推波助澜。

    宜兴的书画底蕴,得益于这里好学风气的代代传承。南北朝时期,在北方文明的带动和助推下,宜兴本地的人文得以发轫,除了出现象周处家族一样的强宗豪族外,还出现了一位有名的书画家——康昕,史称其书法堪与太守羊欣媲美。相传康昕在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当县令时,曾私下改动王献之在方山亭壁上的题字,而王并不曾察觉,说明其书法水平非同寻常。在唐代后期,宜兴诞生了第一位有较大成就的画家,就是丁谦。史载,丁谦“始师萧悦杂画,后专为生竹,时号第一。尝画倒崖及病竹,笔法快利,根节瘦缩,得危挂雕瘁之状,可列能品。兼善果实、园蔬。傅彩浅深,率有生意,而虫蠹残蚀之状,具能模写。尝画葱一本,为江南李煜激赏,亲书丁谦二字于其上,盖欲别其非常画耳。宋寇准藏之以为珍玩”。及至宋代,宜兴涌现大量本土文士,其中不乏书画名家,如蒋之奇、蒋长源、蒋璨、张驹等等,留下的许多手迹都被视为至宝。蒋之奇是北宋一位杰出的能臣干吏,官至枢密使,善隶书、草书,他先后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安徽、陕西、甘肃、河南等地为官,留下了许多题字,现在大多成为各地宝贵的文化遗产。明代,宜兴除了产生一批书画名家之外,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画收藏和鉴赏家,由此也带动了本土书画艺术的发展。期间,宜兴还出现了许多颇具造诣的书画名家,如擅画佛道人物、史称“禁中三绝”之一的宫廷画家蒋子成,善画山水的吏部尚书吴云,与董其昌齐名的书法家蒋如奇,还有将军书法家之称的卢象升等等。清代,擅长书画的宜兴人不下二百人,但杰出的并不太多。比较有名的有蒋如奇之子蒋允睿、汪景望父子、笪通祺笪飞石父子、蒋宗琳蒋宗玺兄弟。值得一提的是,清朝中晚期,宜兴出现了一位著名书画理论家,他就是吴德旋。吴德旋少时笃好韩愈诗文,于书法绝不措意,30岁后,有所激发,“于书亦甚嗜之”。当时名家包世臣认为吴德旋“行书能品下”。所著的《初月楼文集》、《初月楼论书随笔》、《初月楼续钞》八卷、《初月楼诗钞》四卷、《闻见录》十卷、《续闻见录》十卷等,皆传于世,影响广泛。另外,自明代中叶之后,宜兴诞生了陶艺奇葩——紫砂,由此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学士的目光,清代溧阳县令、杭州人陈鸿寿就是其中杰出代表,他曾设计并请宜兴艺人制作了大量紫砂壶,并在其上刻有不少铭文,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曼生壶”,至今市场上仍价值不菲。

    在几近两千年中华文明的直接影响下,及至民国以降,宜兴书画艺术到了真正的繁荣和丰收期,这方面的成就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一代宗师徐悲鸿、我国油画艺术开拓者吴大羽、山水画大家钱松嵒、留金画大师徐令仪、当代画坛巨匠吴冠中等等,为宜兴奠定了不可动摇的中国书画之乡的地位。当然,除了这些耀眼的宗师巨匠外,宜兴还有一大批书画艺术专业工作者和热心书画的人士,在各自不同的领域为宜兴乃至中国书画事业作出了贡献。如早期自成一家的书家童斐、有“切玉圣手”美誉的篆刻家潘稚亮、沪上“闺阁奇才”鲍韫(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之妻)、酷爱书画的紫砂艺人任淦庭,还有“新魏体”创始人陈禄渊、美术史大家史岩、油画家蒋仁、精于书法的壶艺泰斗顾景舟、装帧艺术家曹辛之等等。进入新时代后,宜兴籍书画名家(具有教授或一级画师职称)大量出现,专业从事书画艺术工作的有近70位,如钱紫筠、储非、郭洪成、徐永祥、范保文、秦裕芳、朱理存等等,他们大多工作在高等院校,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同时,创作了大量深受欢迎的作品,为宜兴书画艺术的繁荣、为“中国书画之乡”的殊荣不断增光添彩。

    或许正是宜兴的物华天宝,吸引了一群又一群的文人墨客在此间流连忘返,也或许正是宜兴的人杰地灵,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本土文士在此中挥洒才情,使区区宜兴一邑成为远近闻名的人文渊薮、君子之邦。而作为文人之间最最常见的交流工具——书画艺术,自然成为这些人中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内容。凝聚着历朝历代文人真性情、充满着南来北往骚客真才智的这些个书画墨迹,或已化作尘埃,或已藏身异乡,但那些骚人墨客在宜兴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已经汇聚成为宜兴独特的、令人称奇的书画传统,成为宜兴整个传统文化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今天,作为地方文化特色,宜兴已经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相信这份已经化作宜兴习俗的翰墨之香会飘得更远,也祝愿这份已经沁入宜兴大地的翰墨之缘会传得更久。

——————————————————————————————

  

[ 来源:宜兴市档案局《翰墨宜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