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0年3月21日 】  关闭本窗口


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与宜兴的历史渊源

何小兵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在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康熙初年,一直保管在宜兴吴氏家中,传至吴洪裕时,此画险些化为灰烬。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本报记者寻访宜兴文史专家,努力还原这一截历史真实。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名画《富春山居图》600年来历经磨难,清朝顺治年间遭到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温家宝总理满怀深情地提到了这幅画,使之再成为热门话题。
  “这幅名画与江南宜兴有缘分。在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康熙初年,一直保管在宜兴吴氏家中,传至吴洪裕时,此画险些化为灰烬。”宜兴档案局副局长、《翰墨宜兴》一书主编宗伟方先生表示。

  吴洪裕临终前将此画“焚以为殉”

  吴洪裕,明朝参议吴正志之子,生卒年不详,自号枫隐。宗伟方先生在研究宜兴书画历史过程中,对一代收藏大家吴洪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认识。他介绍,清代顺治年间,吴洪裕从其父手中接下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传世画作《富春山居图》,非常珍爱。明末清初遭遇改朝换代时,这位收藏大家置丰厚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的《千字文》真迹逃难。及至吴洪裕病危之时,他还念念不忘这两件宝贝疙瘩,嘱咐家人准备“焚以为殉”。当时,这个仪式比较庄重,吴洪裕及其家人“围观之”。第一日焚《千字文》,吴洪裕亲视其化为灰烬。翌日焚烧《富春山居图》,这幅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国画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进火中。就在此画即将付之一炬时,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将画抢救出来。当时,画中间烧出几个窟窿眼,断为一大一小两截画面。因为此画事实上已经“焚化”,吴洪裕未及深究。到了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拼接画面。其中,一副画图中恰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画面虽小,但比较完整,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把这幅画称为“剩山图”。另一幅画图尺幅较长,保留了原画主题内容,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作根基部位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目前,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富春山居图》即为“剩山图”,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迄今一直存放在台湾。

  《宜兴县志》描述藏画之所富春轩

  历史上,宜兴曾有“富春轩”,那是吴洪裕收藏《富春山居图》之所,《宜兴县志》对此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宜兴历史文化资料编撰方面的专家、83岁的蒋云龙先生,退休以后搜集整理宜兴历史文化资料逾600万字。他对宜兴一代收藏大家吴洪裕和《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了然于心。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宜兴有关方面在筹备《宜兴人物志》一书时,蒋云龙先生曾负责执笔一篇关于吴洪裕的文章。据蒋云龙介绍,吴洪裕是宜兴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书画收藏家之一。吴洪裕出生于官宦世家,举人出身,家境优越,饱读诗书,对书画藏品几近痴迷,曾出巨资修建了云起楼,专门存放、展出他的书画藏品。《富春山居图》是吴洪裕毕生的挚爱,为此,他还专门在云起楼中开辟了一个富春轩用来存放《富春山居图》。由于爱画至痴迷,吴洪裕才在临终前表示要焚画殉葬。蒋云龙说:“这些内容在宜兴的县志和一些相关刊物上都有文字记载!”
  关于《富春山居图》离开宜兴之后的遭遇,蒋云龙先生表示,随着时代变迁,这前后两段画“失散分离”,“无用师卷”被清廷收藏,而“剩山图”流落民间。上世纪30年代,战争在即,故宫重要文物被迫南迁,“无用师卷”最终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在1956年被杭州的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原姓陆

  江苏省常熟市和浙江省富阳市日前两地联动,同时发行以《富春山居图》整幅画卷为蓝本的特种邮票。因为,这两地都与《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有密切关联。然而,事实上,黄公望原本不姓黄。宜兴档案局副局长、《翰墨宜兴》一书主编宗伟方先生对此有比较多的认识。
  “黄公望并不姓黄,而是姓陆,叫陆坚。”据宗伟方介绍,浙江富春江边出生的陆坚由于年幼时父母双亡,10岁左右被寓居江苏常熟的浙江永嘉人黄乐收为养子,此后改名为黄公望。黄公望四海云游,江浙一带溪山村圩多有留足,成为“元四家”之中影响****的画家。黄公望是否到过宜兴,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依据。黄公望死于杭州,享年86岁。落葬于江苏常熟的虞山,其墓在虞山西麓,至今尚存。时至今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何以在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康熙初年一直保管在宜兴吴氏家中,仍然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晚报记者何小兵) 

[ 来源:无锡新传媒网-江南晚报201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