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1年4月11日 】  关闭本窗口


大师稀缺 中国书画如何扛起未来

宜兴日报2011年4月8日“阳羡讲坛”    策划/许娟  摄影/马超

南京艺术学院宜兴籍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李小山

    编者按:艺术能滋养一个民族,使它更有激情、更有活力,更富想象力、更富创造力。家乡宜兴是著名的中国“书画之乡”,南京艺术学院宜兴籍教授、著名艺术批评家李小山曾在一文中指出:“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出现像宜兴这么多成就卓著的画家,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喦、吴冠中等等,这些名字分别代表着现代史上某些阶段的艺术水准。”吴冠中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艺术大师稀缺的时期,中国书画的现状和出路在哪里?而宜兴又当如何继承并打响“书画之乡”品牌?为此,3月30日,宜兴市民文化讲坛第四讲,特邀李小山教授开讲《中国的书画状态与宜兴的书画现象》。

 

 ————————————————————————————

讲坛·摘要  

    ■看到中国书画全局性的现状是有必要的。

    ■徐悲鸿、吴冠中等艺术大师是我们宜兴的骄傲,但也像一座泰山挡在我们前面,给我们压力,也给我们动力。

    ■独特性是一个画家一定要追求的。

    ■市场,不会毁灭天才。但是迎合市场,却是必死无疑。

    ■为了生存而生存,这样的价值观太单一了,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对书画创作有帮助的。

    ■勤奋是书画创作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普通的勤奋,而是要玩命的勤奋!

  ————————————————————————————

讲坛·观点  

纵 论 中 国 书 画 “ 现 在 时 ”

  编者:“美盲比文盲多”——这是吴冠中先生曾经对艺术领域现状所作的一个基本判断。李小山教授以此作为他纵论中国书画现状的引子。在讲座中,他以一位艺术批评家的人文忧思,谈到了中国书画不缺乏热闹,却面临尴尬的现状,而交流、当代性、国际化成为他此次讲座中关注的核心词。

  书画现状很尴尬

  我们对当下的艺术领域判断要有个基本思路。当下的艺术领域不再是改革开放前单一封闭的状态了,在如今文化艺术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前提下,书画仍是一个极其尴尬的艺术品种。为什么这么说?不管是在展览市场、拍卖市场,还是在国与国的交流中,中国书画始终是边缘化的。我们的京剧、地方戏等民族艺术也都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有国家交响乐团,在上海在江苏等地分别有交响乐团,可是在美国却没有京剧团,在法国没有昆剧团。我们的民族艺术和国际化之间的桥梁必须架构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架构,中国民族艺术还能有多大的生命力?吴冠中先生是我国第一个进入大英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的艺术家,这在西方是只有真正的大师才可能享有的荣誉,而吴先生一生最高理想就是把中国艺术推向国际。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等艺术大师,花了毕生精力在“中国的传统艺术现代化,如何使我们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当代性”中探索,成效显而易见。

  书画****的障碍是交流

  中国书画多少年来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交流问题。在18世纪,西方的思想家、美学家、艺术家,都对中国画一棒子打死,说中国画谈不上艺术。黑格尔在其著作里面开宗明义,说中国人不懂艺术、不会艺术!因为中国人不懂光影、远近,所以他们觉得中国人是没有艺术的。反过来说,我们中国人在18、19世纪刚刚接触到西方艺术的时候,对西方的画家也是嗤之以鼻。在一两百年前,中国和国际之间的隔膜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一两百年以后的今天,西方人懂得了中国画是历史和文化在千百年中逐步形成的独特表达。英国有一个权威机构,它集中了全世界各领域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评出了一百个一千年以来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最伟大的人,中国有五个上榜,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宋代大画家范宽,这就说明,西方人已经懂得欣赏我们中国的艺术了。这就是交流的贡献和力量。不交流就不理解,不理解就认识不到价值。

  看到全局性的现状是必要的

  张大千是我国的大画家,在他的传记中有一个重要的篇章——“会见毕加索”。反过来看毕加索的传记,却根本没有张大千的影子。所以说,文化弱势和文化强势之间是不对等的。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一句让我们中国人很生气的话,其大意是说我们中国永远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人软实力不行,不会输出观念,即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就美术创作而言,我们能从毕加索、塞尚这些西方的国际艺术大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可是西方艺术家又能向我们学什么呢?我一直在思考,是我们努力不够吗?是土壤问题吗?还是其他诸种原因?看到全局性的现状是有必要的。现在国际交流频繁了,我们的眼界打开了。在改革开放时代,中国这些年发展非常快,但是文化仍然是我们国家的“短板”,这块短板要补上,不然对于可持续发展将是巨大障碍。艺术正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书画领域不缺热闹,但是很多人从事的不是艺术创作,而是修身养性的娱乐。再回到吴冠中先生所说的“美盲比文盲多”这句话上,很多人确实无法鉴赏作品的美丑、优劣、高低。

书 画 家 是 一 定 要 有 追 求 的

    编者:吴冠中大师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李小山教授在讲座中评论说:现在自称大师、大画家的人很多,有些画家的名声地位和他的创作差距比较大。一个书画家是一定要有追求的,在这个大师稀缺的时代,当下的书画家要以更清醒的态度,认识自身的不足。李小山教授以其犀利的语言,敏锐的洞察力,为书画家的创作实践提供建设性的思路。

  书画家,要有观念

  这些年,我在各种展览、交流会上,经常听到大家对吴冠中先生的赞扬,人品上的、作品成就上的,还有对他制造话题能力的赞扬。吴老先生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在制造话题:改革开放初期他是第一个提出“形式大于内容”,在美术界引起了一场小小的革命;他后来又提出“笔墨等于零”,又引起了极大争议;到了晚年,他的火力更猛,说现代的艺术教育“扼杀人才”,是“流水线”,他觉得画院“养了一群不生蛋的鸡”。他的这些思想,或多或少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去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让我们感到缺憾如此之大。

  徐悲鸿也是个制造话题的能手。所以说,我们宜兴这两个大画家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画家,而是非常有思想、有观念的画家。

  书画家,要打开视野

  我们宜兴的书画家,一定要打开视野。当今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大家在信息上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视野不仅仅是信息,还要“在场”!我在南京有很多书画家朋友,他们大多在北京买了房子,或者三天两头往北京跑。为什么?这就像球赛,在现场观战的感觉和电视上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知道信息,和融入到那种氛围中,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网络让我们知道信息,“在场”让我们知道如何融入某种氛围。为什么要融入?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便于交流!

  书画家,要有正确的创作态度

  创作态度,直接关系一个人未来的成长。我不反对一个人把绘画作为一个手艺来谋生,不能要求所有人像“天才”一样去创作。但是,现在很多以画画为生的人,打的旗号却是“艺术”,而且是“大艺术”,把自己吹捧成一个大画家。艺术,成为他们追求功利的幌子。比如说,我们现在画坛上某位“大师”,在市场上特别红,但是作品千篇一律。但是他有市场啊,又有众多随时准备掏钱买他画的人捧着抬着……这样的人,不说其他,至少他的创作态度有问题。他的未来也是可预测的。

  大概因为改革开放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家对生活的追求还比较单一。我周围的同伴们、邻居们见面聊天,不是问买了什么车,就是谈论上个月的房价涨了多少……“龙的传人”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很欣赏老外在价值观上的多样性。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这种价值观太单一,创作本身就怕单一。价值观的多样性对你的创作是有帮助的。你把和市场发生关系,只是理解成迎合市场的需要,这样必死无疑。这是我的想法!

  我提创作态度,是对一些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成功画家,一个在未来能够为我们宜兴、江苏乃至全国争光的画家说的。这个要求是合理的。在宜兴这样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我就不相信一个书画家会穷死,会饿死。

  书画家,要有独特性

  一个书画家是一定要有追求的。有独特性就是他的追求目标,没有独特性是永远站不住脚的。什么叫独特性?这就是当你的作品,挂在有50个人参加的群展上面,观众不要看你的名字,一眼就能认出哪幅是你的,那么你就成功了。

  在中国,你找不到一个像徐悲鸿那样画马的,他的马可以几百年不“倒”;吴冠中的作品参加任何展览,只要走进会场,哪怕一百人、两百人同时参加展览,你都能一眼就看出他的作品。就怕画出来的东西千人一面,在各种差不多的画画风格里面找不到自己。独特性是一个画家成败的关键。

————————————————————————————

讲坛·对话  

书 画 之 乡 须 奋 发

    宜兴有着深厚的书画底蕴和“书画之乡”的品牌实力,但对宜兴年轻一代书画艺术家来说,徐悲鸿、吴冠中这样的艺术大家似乎难以超越,如何保护和打响“书画之乡”品牌,是值得关注并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讲座现场,听众们与李小山教授就此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互动标签】地域特性

  问:宜兴为什么能够成为“书画之乡”?是什么样的地域特性,让宜兴在短短几十年里出现那么多画家?以后还会出现徐悲鸿、吴冠中这样的书画大家吗?

  李小山:宜兴近代出现了诸如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喦、吴冠中等一大批标志性书画巨匠,这不仅是“宜兴因素”造就,跟大师们求学成长所处的江浙区域也有关系。不过,成就这种现象的,为什么单单是宜兴而不是别的地方?这缘于深厚的传统底蕴,宜兴有着1700多年的书画文化底蕴,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成为产生和培育书画家的丰厚土壤。

  作为宜兴人,我有这种深刻体会,家乡人对于书画的尊重和敬仰或许是其他地区的人不可比拟的,它不是一时之兴,不是刻意矫饰和附庸风雅,而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已经融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切向往,真切的爱。我曾在黄河边上走一圈,经过不少县城,几乎没有看到书画的影子,怎么能成就像宜兴这样的“书画之乡”?

  至于,未来宜兴会不会出现徐悲鸿、吴冠中这样的书画大家,我无法预测未来。而且,以前书画是艺术的主打,现在油画、雕塑那么多艺术种类百花齐放,就像蛋糕,吃的人多了,每个人分到的就少了。后继是否有人,很难说。

【互动标签】三个必要条件

  问:李教授,您在讲座中说到:宜兴拥有“书画之乡”这样的美誉,有其好处——这是宣传宜兴,加强对外交流的名片;但也有压力,大师们的成就像泰山一样挡在我们面前,当代书画家在传承与创新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使命。作为宜兴的中青年书画家,应该如何努力,打响宜兴书画品牌?

  李小山:对于打响这两个字,我理解为是在省里、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要有影响力。想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有三个必要条件。第一,才华,也可以说是天分,这是老天给的。第二,勤奋,这种勤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勤奋,而是玩命的勤奋。比如徐悲鸿的胃病,就是在卢浮宫美术馆临摹画以及抗战期间在广西写生的时候,夜以继日画画饿出来的,他每天画的画,数量简直惊人。吴冠中的勤奋也是惊人的,他去外地写生,常常一天吃一顿。有次写生回来坐公交,车上只有一个位子,他把画放在位置上,自己站着扶着画板;他八九十岁的时候,我有一次陪他去写生,看的人都累得吃不消,他还能一边画一边讲,这种勤奋令我们汗颜。现在的创作者,有几个人及得上吴老先生的勤奋?第三是机遇,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互动交流

聆听讲座

【互动标签】走出去

  问:李教授在讲座中谈到了书画创作要“在场”的问题,紫砂和“书画之乡”是宜兴的两张名片,紫砂是宜兴独有的,对于创作者而言能够“在场”,能互相交流借鉴。而书画的“场”却不在宜兴。那么,在传承“书画之乡”这张名片上,我们怎么做?

  李小山:我个人认为紫砂和书画可比性不强。紫砂是宜兴独有的,我们不能与其他地方进行比较,也不需要和其他地方进行比较,说紫砂,就不需要和景德镇的瓷器比较。但是书画就不同了。宜兴是江苏的一部分,江苏是全国的一部分,书画的比较空间比紫砂大得多。书画也必须要进行比较,徐悲鸿、吴冠中之所以被称之为大画家,就是在和上海、北京等地的画家中比较出来的。宜兴的紫砂大师不需要和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比较,只要在本地把紫砂做好做精就行了。但是宜兴如果要把在书画方面的优势长时间保持下去,或者按照更高的要求上更高的台阶,我们就必须要走出去!

[ 来源:宜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