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5年6月22日 】  关闭本窗口


徐悲鸿:旧时代的新青年

宜兴日报2015年4月30日“阳羡·人文”  作者:傅宁军

  【引言】
  今年是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去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纵论中西文化精髓的重要讲话,其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画家,就是徐悲鸿。
  那么,徐悲鸿,一个宜兴的乡村青年,是怎么从太湖之滨出发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灿烂星空中一颗耀眼星辰的?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教给他的不只是画技,还有中国的文人精神。

  (一) 

  1934年,当徐悲鸿走出国门举办近代中国画展,第一次让中国艺术佳作在西方得以整体亮相的时候,人们发现,有一幅中国画醒目地挂在展馆前厅,纸质发黄,笔墨严谨,技法也与其他画不同,画名曰《松荫课子图》。 

  此画作者是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他在三十岁时画的这幅画,可谓解读徐悲鸿的范本:松树下的童年悲鸿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诵读书桌上的一册书,徐达章手摇鹅毛扇,正在凝神倾听儿子的朗朗读书声。他们身后有一个女孩在探头嬉笑。徐达章题诗于画旁:“无才济世怀惭甚,书画徒将砚作田。落落襟怀难写处,光风霁月学糊涂。” 

  在众多的欧洲报刊的评价中,柏林《西方日报》记者敏锐地注意到了用中国画表现的中国这一对父子:“画展中第一幅,是徐悲鸿父亲的一张画,画他父子二人的像,徐君于此表示他对于父亲的孝敬。但这幅画尚拘守传统的范围,儿子的画是进步多了。徐君的用笔是自由雄肆的,无论在写景或构图方面,他的着色深厚,笔力雄健而有个性。” 

  有一天能漂洋过海,伴随儿子周游欧洲列国,这超出了一个私塾先生的期许。这也表达着徐悲鸿成功之际对父亲、对故土的眷念。 

  1895年,徐悲鸿出生于宜兴屺亭徐家老宅。教私塾的徐达章给长子起名徐寿康。 

  也就在这一年,甲午海战中国一败涂地,朝廷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进京应试的各地举人群情激奋,甚至痛哭流涕,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与弟子梁启超联络十八省会试举人一千三百人,上书光绪皇帝,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救国主张,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太湖之滨的屺亭镇,与京城相距遥远。康有为因爱国壮举而声名大噪,几乎无人不晓。徐达章没料到,日后他的儿子能得到康有为的赏识。 

  (二) 

  初春的一天,我前往宜兴屺亭,那是徐悲鸿的出生之地。一个世纪前,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镇,却因徐悲鸿而载入中国艺术史册,成为托举一代名家的摇篮。 

  此时,蓝天下的油菜花开得正旺,一片一片的金黄灿烂,淡淡飘香,点缀着蜿蜒曲折的塘河堤岸。周围两三层楼的一大片新房,烘托着一长溜黑瓦白墙的平房,新中有旧,仿佛留着几份逝去的记忆,这就是徐悲鸿故居了。 

  故居门前是奔流不息的塘河。据说屺亭之名来自屺亭桥,昔日石拱桥真有遮风避雨的八角亭。而今塘河拓宽,机帆船“卟卟”作响,屺亭桥也成了一条通汽车的钢筋水泥大桥。 

  给我当向导的,是在宜兴的徐悲鸿外甥潘公慎,他是徐悲鸿二妹徐爱贞的次子,七十出头,思路极为清晰,如数家珍地讲徐家老宅的布局。 

  这是一个临河而居的水乡人家。天井中的阁楼匾额上写有“澹我楼”,照徐达章当年题写的样式复原。 

  徐悲鸿就在阁楼上呱呱落地,楼下厅堂是徐达章办的私塾。潘公慎说:“家里种六亩多田水稻,还种八分地西瓜。其实我外公画画、教私塾,比其他人家收入好多了,为什么还穷?因为子女多,兄弟三个,姐妹三个,加上外公、外婆,八口之家。” 

  徐家有六个子女,徐悲鸿是长子,次子徐寿安,三子徐寿恺,大女徐爱娥,二女徐爱贞,小女徐静贞。 徐悲鸿幸运的是,有个不同凡俗的父亲。徐达章窝居乡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师。虽然他没取功名,诗书画却是一方之绝,据说县太爷都曾登门拜访,他躲之不及,颇有陶渊明遗风。 

  在徐悲鸿成名后写下的长篇“自述”中,父亲徐达章的分量很重。他用敬佩的口吻说起他的父亲:“生有异秉、穆然而敬、温然而和、观察精微、会心造物。”阁楼客厅的墙保存着徐达章画作《荆溪十景图》,徐达章挚的笔墨之酣畅、色彩之丰富、布局之恰当,把宜兴山水传达得如此美妙,着实令人吃惊。 

  在徐悲鸿故居,可以看到徐悲鸿画的一幅徐达章肖像。头戴瓜皮帽,穿着立领衫,眉宇轩昂。徐悲鸿用的是油画技法,应该完成在他法国学成回国后。至今没发现徐达章照片,徐悲鸿无疑是凭着少年的记忆默写出父亲的。 

  而徐悲鸿的母亲,似乎少有记载。 后来我在上海拜访一百零一岁的任佑春老人,她是徐悲鸿的大弟徐寿安的夫人。老人告诉我,徐悲鸿母亲姓鲁,按当地习俗叫鲁氏,是个一生忙碌、乐善好施的农家妇女。她对我说的是宜兴话:“徐悲鸿的娘,为人很能干,她长得个头不长(高),人胖胖的。她又是小脚,要领大六个小孩是不容易的,真不容易啊。她的心肠好,自己蛮困难的了,但是她还能够帮助比她更困难的人。” 

  遗憾的是,徐悲鸿生前自述中没有母亲鲁氏的只言片语。我找不到鲁氏的照片,也找不到她的画像。似乎可以隐约感觉到,徐悲鸿的早期成长中,父亲的影响超过了母亲,而徐悲鸿不甘作为长子彻底牺牲的叛逆心态,与父母的希望值都是相冲突的。然而识字会画的父亲,让徐悲鸿感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这是母亲做不到的。 

  但徐悲鸿很孝顺,他成名之后在上海安家,曾把母亲鲁氏接到上海住,只是鲁氏不习惯楼上楼下的都市生活,又回到屺亭镇老宅,直至去世。 

在法国留学时,徐悲鸿创作的《箫声》《远闻》等作品入选法国画展,获得很高评价。

徐悲鸿得到了康有为等学识渊博的前辈赏识,并深受他们的影响。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徐悲鸿担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

1919年,徐悲鸿在蔡元培等人帮助下赴法留学。

1920年初冬,徐悲鸿结识了法国大画家达仰·布佛莱,并成为他的学生。 

  (三) 

  1901年,徐悲鸿六岁,已经可以摇头晃脑地背几句诗文了。清廷推行新政,宣布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徐达章没把长子送进新式学堂,而让他跟自己读私塾,先习文,后习画。显然,徐达章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把他的一身“武艺”传给儿子。 

  徐悲鸿的弟媳任佑春向我叙说了许多有关徐悲鸿的趣事:“有一次,悲鸿父亲对他讲,我要出去一趟,谁来找我,叫他留一个名。父亲出去后,有个人来了。问悲鸿,你父亲呢?悲鸿说,他不在。这个人就走了。等悲鸿父亲回来,问他有人来吗?悲鸿答:有人来的。他姓什么叫什么,悲鸿都答不出来。父亲就骂他,你这个孩子,一点不懂事。悲鸿笑笑,把手摊开。手心里画的人与来访父亲的人一模一样。 

  “悲鸿家隔壁邻居的老太太死掉了,家人在哭。为什么哭呢?生前没有给老太太拍个照片。悲鸿听见了,他说,不要紧,我来我来。他就画了一个老太太在河边洗衣裳。一看悲鸿画的老太太的样子,老太太的儿子说,这是我的母亲嘛,你怎么画出来的呢?悲鸿说,我经常看到她在河边洗衣服,我看见过她的样子,我就画了送过来了。 

  “还有一次,悲鸿父亲出去,关照悲鸿要好好读书。他等父亲一走,马上就叫许多学生来让他画,将这些学生的面孔画成小生、老生。悲鸿叫一个学生看门,当心他父亲回来。他父亲回来了,这个小孩子回来说,来了,先生来了!大家吓得不得了。大家脸上都画着大花脸。悲鸿父亲很生气,我走了,你就这种样子。回头一看,悲鸿把这些人画得真好,小生、老生都画得很好。 

  “悲鸿父亲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天才。从此以后,就教他画画。” 

  可见,像天下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徐达章,这位普通的私塾先生,想让自己心爱的儿子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前程,而这几件小事,最早让父亲看到了儿子潜藏的慧根。徐达章无疑是徐悲鸿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1905年,十岁的徐悲鸿跟着父亲走江湖,乘船到附近的乡镇。父亲画画,儿子诗兴大发,写下一首五言绝句:“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这诗出自一个少年之口,叫乡里乡亲们刮目相看。 

  在南京徐悲鸿侄女徐詠雪家,她拿出不轻易示人的一卷画轴给我看。上面是徐悲鸿抄录的这首“十岁诗”。 

  徐悲鸿写道:“先君率我过西至溧阳舟中小诗,忽忽三十余年 录此 安弟 丙子元月 悲鸿” 

  时隔三十二年,徐悲鸿之所以偏爱他的“十岁诗”,记得一字不漏,这是他对于少年生活的一种怀念,也是他给父亲交的一篇作业。 

  (四) 

  1912年,民国元年。辛亥革命推翻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徐悲鸿时年十七岁,虽然剪掉了头上的辫子,但他消瘦的肩头却是沉重的。支撑全家生计的徐达章积劳成疾,病倒在床。徐悲鸿接过了养家的担子,他到宜兴县初级女子师范、始齐小学、彭城中学应聘国画教师,都被录取了。他同时兼职,来回奔走,谋得三份薪水补贴家用。他的一技之长,在徐家最无奈的关头,又撑起一片天。 

  人生的第一个机遇也就出现在这一年。 

  当时,传播新思想的报刊在上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临近上海的江南地区得风气之先,人们手中居然有了报纸。一天,少年徐悲鸿在一份《时事新报》上读到一则征稿启事,性情之下,斗胆给报社寄去一幅新近完成的大作。画题有趣,描绘了《水浒传》的一个角色,也是一出乡村舞台的戏剧画面:《时迁偷鸡》。 

  《时事新报》是中国最早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主持人张元济,清末秀才,一位开创中国出版业的元勋。老先生在一大堆画作来稿中,偶尔翻到了《时迁偷鸡》,觉得这幅画蛮有趣,画中的人物仿佛从《水浒传》跳到了农家的门前,乡土气息浓郁,姿态夸张而鲜活生动,竟然爱不释手,大笔一挥,给了一个二等奖。 

  这个小小奖项,在徐悲鸿一生诸多荣誉中微不足道,但它却似残夜的一道光,点亮了无名者的才华,给了这位乡村少年征服天下的极大自信。 

  尽管民国了,剪了辫子,父母包办的婚俗并没变。十七岁的徐悲鸿也订婚了,对方是一个未曾见面的农家女。他曾逃离家乡,徐达章抱病外出寻找,硬把他拽回家完婚。徐悲鸿婚后生有一子,取名劫生,似乎饱含着他的痛苦与愤懑。 

  不过,在家境贫寒的徐家看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子能娶上媳妇,善莫大焉。而徐悲鸿的儿子出生,使得徐家有了第一个孙子,传宗接代有望。徐达章给孙子改名吉生。一个劫生,一个吉生,一字之别,差之千里。 

  对徐悲鸿的第一次婚姻,最了解的莫过于徐悲鸿弟媳任佑春,老人道出当年那对怨偶毫无感情的原因所在:“徐悲鸿十七岁那年,家里给他娶了一个姓周的老婆,徐悲鸿为什么嫌她呢?嫌她小脚,不识字,不懂事。” 

  徐悲鸿反抗旧式婚姻的尝试失败了。而他对父亲的不满,似乎随着两年后父亲的病逝,一起消散了。徐达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带着人生遗憾撒手人寰,惟一安慰就是他的儿子。 

  儿子是父亲最好的作品。父亲徐达章教给他的,不只是画技,还有中国人历代承传的道德与人品。尽管徐悲鸿后来求学西方,但他尊奉的私塾教诲,就像他晚年喜欢穿的中式长袍,言谈举止间无处不在,甚至影响到为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直至后来的人生轨迹。 

  别以为今人比先人时尚,徐悲鸿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可谓近代中国的时尚一族:反叛父母、离家出走、私奔……上海、北京、巴黎……最早的留洋学生、大学堂教授……民族贫弱的刺激、学习西方的理想、现代美术教育的实践……时代、个体、责任、命运……徐悲鸿勾连着一部中国近代史与现代史,他的名字背后是跨越世纪的丰厚遗产。 

  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生他养他的宜兴故土。博大精深的私塾教诲,现代理念的开放汲取,给了他不同凡俗的人生起点。在徐悲鸿的身上,既有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又有现代西方观念的汲取,其一生追求所蕴含的弘扬中国文化、凝聚民族精神、融汇中西精华的深刻内涵,体现着民国大师的素养与风范,让今天的后人高山仰止。

——————————————————————————————

  作家简介:傅宁军,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市作协副主席。曾发表《悲鸿生命:徐悲鸿的生前死后》等长篇纪实十余部,两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撰稿纪录片百余部,其中《血脉》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徐悲鸿》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金凤凰奖”特等奖。 

(本版画稿选自画家夏葆元、林旭东所绘连环画《徐悲鸿的青少年时代》,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 

[ 来源:宜兴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