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5年7月2日 】  关闭本窗口


书法生活

何 勇

  于我而言,书法就是我的生活。一是因为我从小写字,已经近30 年,渐渐养成了习惯,写字已如吃饭睡觉一样了。二是我在文联工作,写字是工作的内容,写好字是工作的要求。而且时间充裕,使我更可以投入其中。既然是生活,我对书法的理解就很朴素。其一,书法要雅俗共赏。

  兰亭序之所以是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大家都能看懂它,喜欢它。我的取法,从苏轼,到二王,近年又致力米芾,一直在走雅俗共赏的路子。能让更多的人读懂我的书法,喜欢上我的书法,是我最开心的事。套用一下当下的时髦话,书法也要接地气。其二,书法要自然书写。生活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古人也说,书者,抒也。书法是抒发性情的艺术形式,讲求的是自然,随性,有感而发。古来名帖,莫不外是。我的书写,尽量在模拟古人的书写状态,信手而书,不作重复,不搞制作,力求以自然纯粹的面目示人。其三,书法要讲学养性情。正如我们的生活,富足之后追求品质。书法家在掌握上乘的技术后,需要增加学养来提升品位,锤炼性情来增加意趣。我始终觉得,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技术、学养和性情的完美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我的目标。

  不过说回来,书法生活也并不全是一路坦途, 也有痛苦,寂寞,徘徊。但是只要坚持,难关过后的心情是无尽爽朗。书法的生活就在这样痛苦和开心中交替前行。所以我想到两句话:快乐生活,快乐写字。

——————————————————————————————

十届国展获奖感言

何 勇

  从少年时开始学习书法,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这一路走来,书法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次十届国展能获奖,无疑让我感到惊喜和兴奋。这是对自己多年来认真学书的一份最给力的褒扬。我非常感谢各位评委对我的厚爱,也感谢这么多年来诸多师友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我深信,“笔墨当随时代”,一件好的作品不光要渊源有自,还要能体现作者的想法,契合时代的特质。要在扎根传统的基础上彰显个性。

  我深信,“书者,舒也”,每一件作品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能打动观者,引起共鸣。我也深信,“功到自然成”,着力在历代碑帖中取舍、融合,努力提高审美修养,不断思考、调整自己的书风,坚持不懈,定会有所成就。这三点是我一直坚持的,也是以后必须坚持的。

  获奖固然可喜,但只是一个节点,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不断探索和提高。我将更加努力!

——————————————————————————————

第四届兰亭奖创作手记

何 勇

  兰亭奖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奖,参与的都是中国书协会员,无疑是最能代表近年来创作水平的一场赛事。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是对自己创作思路、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的一次检验。所以我很认真地进行了准备。

  十届国展获奖之前,我一直是以小行书为主,在方寸之间自然书写。之后,我开始思考我的书风走向,把米芾,苏轼作为主要学习的对象,在创作形式上以大字行书条屏为主。在书风上,尽量走宽博、正大、浑厚的路子,力避轻滑浮躁。

  这一年多来,收益还是很多的。大字行书和小字行书讲起来都是行书,但实际书写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从笔法到字型到章法,都要调整。例如我写小笔书用笔注意两端,中间往往一掠而过。这在大字创作是行不通的,线条的中段要沉稳,要体现出毛笔运行的轨迹。同时,我还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特别是关于全局处理的技法作了研究,对作品整体的把握能力得到了加强。

  我的家乡在宜兴山区,家边上有一个景点叫张公洞,传为张果老修炼得道的地方,历代题咏很多。所以我以此为内容进行创作,更能接地气,也是对家乡的宣传。在作好准备之后,我选择了一个清朗的早晨进行创作。笔是中号兼毫,偏软却不失弹性。纸是粉笺,墨是红星,加了一点二锅头。然后凝神静虑,把内容默想了几遍,饱蘸墨汁,一挥而就。感觉字形错落同,浓淡枯湿,轴线调整都达到了心中所想。然后再边上配小条,以熟练的小行书写下诗文出处。就完成了这一件作品。

  对于创作方式,我一直不能适应重复书写同一内容,往往是在心中想好谋篇布局,然后一挥而就,喜欢这样的自然状态和意外之笔。我觉得,这才契合“书者,抒也”的真谛,不知诸同道以为如何!

——————————————————————————————

五届兰亭入展感言

何 勇

  新年伊始,得知自己再次入展兰亭奖,还是有点小小的兴奋。兰亭奖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奖,参与角逐的都是书坛才俊。能再次入展,可以印证自己这几年来一直没有松懈于书法的学习和研究,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也可以印证自己选择的方向和路径是正确的,以米芾的体势,融入苏轼的醇厚。同时,也没有被尘俗喧嚣所干扰,始终在传统与规范中行进。

  我学书时间很长,但真正登入堂奥还是近两三年的事,感触最深的是读书很重要。十届国展获奖之后,我从政府部门调到文联工作,得以有余暇时间阅读大量的书论。2014 年,又有幸进入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习《四书》《老子》《庄子》等原典,以及《文心雕龙》《诗品》《历代书论》等著作,使自己的文化素得以提升。这些都对于书法创作有莫大的补益,这两三年也是我书法创作能力提高较快的时间。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我追求的目标。

  五届兰亭奖很快就会过去,对于学书人来说,入展获奖不过是一个节点。今后,我要在钻研技法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修养,做一个性情、学养、技术俱佳的富于文人气息的书家。

——————————————————————————————

我钟情于自然书写

何 勇

  凡是看过我现场创作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快”,确实,我书写的速度至少要比本地的同道写得快了许多。我分析了下,一来是由于我写的熟练。二来是我一直在潜意识里认为书法创作是快意的抒发,而不是细致谨小的雕琢。还有一个,我一直不能适应重复书写同一内容,往往是在心中想好谋篇布局,然后一挥而就,喜欢这样的自然状态和意外之笔。我觉得,这才契合“书者,抒也”的真谛。五届兰亭奖入展作品《相州昼锦堂记》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整个作品一次写成,简单拼接。风格以米芾为基调,字形欹侧,墨色变化,大小穿差,一任自然。当时感觉这是一件比较满意的作,就投了出去,有幸入展很是开心。当然这样的书写还是有缺点,正如李有来先生在点评中所言:没有细节,文字有笔误。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要在自然书写的过程中强调细节。但我不会因为细节丢掉自然书写的习惯,自然书写才是我追求的目标。

  产生这样的想法,大概是源于我的学书经历。我是大概从十三岁左右开始坚持每天临帖,先是颜勤礼碑,然后是米芾,苏轼、怀素、二王等一路走来,现在又回头来写米芾。我把自己的习书阶段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是开始学习书法到2003 年左右,是初始混沌阶段,只是埋头临帖,被动式接受书法知识,所以进展很缓慢。第二阶段是2003 年到十届国展之前,那时开始广泛和同道交流,也开始读一些书籍,对书法的理解有所提高,但这个阶段解决的更多是技法层面的问题。第三阶段是2012 年到现在。十届国展很幸运获得了优秀奖,从现在来看,这个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从原来的行政部门调到了市文联工作,从复杂纷烦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得以专心致志于书法的探求。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包括历代书法,包括邱振中先生、沃兴华先生的著作,感觉到对于书法的理解进入了新的境界,技法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所经总结我的学习经历,完全是自己在摸索和学习,没有进过专业院校,没有参加过导师班、集训营之类的学习。虽然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函授过两回,也没有来参加过面授,只是在老师的作业批改上得到些许启发。可能正因为如此,我对于技法掌握是零散渐进的,也可能是缺少规范的,没有经过系统化的训练。所以我学习的过程很漫长,不象现在的青年书家,学习几年就可以入展获奖。但也可能正是这样,我不喜欢或者说没有习惯被太多的规矩所束缚,更多钟情于书写的自然性。因此我也算是幸运的,在书坛名家辈出,高手如云的当下,能在十届国展获奖,连续两次入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可能评委看中的正是我作品中的那份率性和自然吧。所以,我既钟情于此,也就要一经贯之了。下面要做的,只是完善的问题。

  其实古人的书写也多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蔡邕在《九势》开篇即指出:“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这个自然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这句话也成为书法的总纲。自然,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出之人工而又宛若天成。我们来研读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无不具备这样的特质。传世法帖大多是一些文稿、信札、笔记等,这些东西都不可能是在精心构思、反思推敲、不断调整中写出来的。我甚至觉得古人这些法帖,称为书写比称为创作来得更贴切。只是我们在摹拟古人的时候,为了达到他的自然形成的笔画形态、体势节奏和章法变化,而进行了有意为之的刻画和安排。如果不从自然书写的角度来分析和观照古人,很容易就落入窠臼,被技法束缚了思想。刻意去炫耀技法的精巧,机械摹仿古人的体态,就是东施效颦。这样的作品技法很有高度,外表很美,内在却很苍白。孙过庭说“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质就是自然,妍就是不自然,现在的书法为什么不如从前,是因为不自然了,只有自然才是书法的大美。

  我喜欢自然书写,更是因为我一直认为书法是情感表达的自然流淌,书法的情感性是书法的本质属性。孙过庭有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问题,他说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不同的心境下,创作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感同身受,体会到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从而引起共鸣。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诗帖》被称为三大行书,正是因为承载了书写时的情感,才能不朽于世。

  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线条,不同的线条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吕凤子先生在《中国画法研究》说:“根据我的经验,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其迹是燥、涩、浓、淡,总是一往流利,不作顿挫,转折也是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呈现出一种艰涩状态,停顿过甚显示焦灼和忧郁感。”同样,字的外型方整的就感觉平和,尖峭的就感觉活跃,章法平正就说明心情舒缓,欹侧跌宕就感觉心情兴奋,如此等等。这说明了情感性是书法的自然属性。但这种属性应该不自觉地表达出来,让情感在纸上自然流淌,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为了表现情感而刻意运用某种造型或线型,那就是造作,是无病呻吟了。

  当然,我钟情于自然书写,并不说我想一味任性,自由发挥,“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上面所说李有来先生对我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在快速行笔的过程中体现出技法的完善,在自然书写中突出细节的完美,这样的作品才耐得起欣赏,值得人玩味。那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会成为我今后的主要课题。在我看来,自然也不能仅仅理解为自然而然,自然书写不是放任自然,随心所欲,而是表现的自然,在自然的背后是技法的高度纯熟。如果没有这个为支撑,是写不出好的作品的。虞喜的《志林》上说:“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坐,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或者这只是传说,但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技法的迫切追求,得不到就吐血。王羲之临池,池水尽墨,怀素种芭蕉林练字,赵子昂日书万字,等等。可以看出古人学习技法的勤奋。孙过庭说“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锺、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取法正确,持之以恒,经年累月,由量变而质变,达到了技法的高度纯熟,把古人的技法转化为自已本能的习惯,然后才能信手而书,无不合乎法度,而又情趣溢于纸表。所以作为一个年青的书家,以自然书写为目标,需要的是“学而时习之”,不断向着技法的完善与纯熟前进,这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技法纯熟是自然书写的基础,那么个人修养和性情决定了自然书写所达到的高度。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学问的人即使书法技法有不足,但他的作品一样可以书卷气十足,情感如水般自然流淌。而有些书家,尽管技法高超,但学养不足,作品就无法进入高格,感觉浮躁,直接,或者做作。王羲之以道家的学养为支撑,他的书法生动自然,行云流水,让人感觉的永远是冲淡简远。苏轼不仅仅是书家,还是诗人、散文家、画家,学养丰富,为人豁达,在他的笔下,天真烂漫,意趣横生,书卷之气溢于纸上。弘一是近代学养丰富的书家,他说自己的字“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我们看来也正是这种超于世外的感觉。所以,大脑掌控的是大局,手中表现的是本能。学养和性情丰富了大脑,指挥方向就会正确,技术纯熟武装了手,无论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是信手拈来,自然书写就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2014 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书协举办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首届青年创作骨干高研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国学学习。学习《四书章句》《老子》《庄子》等国学原典,《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艺理论名著,以及《历代书论选读》《中国书法史》等书法理论。这为我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作出了规划,我相信,通过学习,一定会让我有新的更大的提高。

  从开始学习书法,已经近三十年了,以后的路还将更长。我觉得,既然率性和自然是我的风格,我就会继续坚持下去。我要做的就是努力在技法上提高,在学养上得提升,在性情上修炼。让现在的自然书写状态转变成真正高格的自然书写状态,把对书法的热忱、对人生的感悟、对万事万物的感受,在纸上自然尽情地流淌。

——————————————————————————————

  何勇,1974年生,江苏宜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宜兴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宜兴市书法院院长。
  作品入展和获奖: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提名奖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大展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大展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二等奖
  庆祝建党90周年江苏省美术书法摄影大展银奖
  无锡市首届“群芳奖”金奖
  《新华日报》《书法》《书法报》《艺术百家》《金融视点》《清祺书》《投资与理财》《陶都》《艺界》《第一收藏》《读者》等报刊专题介绍,出版《制高点——国展最高奖书家推介之何勇》《自在清风——何勇书法作品集》。

[ 来源:中国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