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5年7月2日 】  关闭本窗口


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何勇书法寻绎

吴彦颐

  中国书法是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当代书法的职业化与展览化促使书法出现了新的艺术气象和审美范式。然而,和古代相比,当代书法却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氛围。在此背景下,总有一部分人停滞在对传统笔墨样式的沿袭和“复制”阶段,导致书法失去了主体精神,书法创作仅仅沦为一种形式化的表演。若是谈到对传统的继承,必然涉及到传统的人文精神,涉及到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传统书法价值的重新认识。由此说来,何勇就是一位有慧悟的书法家,他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不断寻绎传统书法创新的新路径。

  一个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自然气候与精神气候,就好比一朵美丽花朵的开放少不了从空气、泥土、阳光、雨露中吸取所需要的养料。何勇出生在物饶肥沃、钟灵毓秀的江南宜兴,独特的自然气候滋养出他淳朴贤善、从容儒雅的性格,使其能在简单的一笔、一纸、一墨中流露出不凡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境界。当然,还有一种精神气候,和自然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那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宜兴有着七千多年制陶史、两千多年建城史,文声鼎沸,文脉绵延不断,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不乏使人景仰的文化名人。从唐宋至元明清的1300多年里,宜兴出了4位状元、10位宰相、385位进士、920位举人。至今,老城东庙巷祭祀西晋名士周处的周王庙内,还保存着一方历代举人碑,见证了“才子之乡”名不虚传。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宜兴籍画家成就斐然,徐悲鸿、吴大羽、钱松喦、吴冠中等等,名家辈出,这些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近现代美术史中某一特定时段的艺术发展水准。我想,何勇之所以能够坚守文化信仰,守护文化灵魂,回归艺术心灵,是因为在江南双重气候的影响下,在江南独有的文明形态的教育和熏陶下,他先天的细胞中就注入了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因子。

  何勇是一个为艺术而生活的人。他完全过着书斋生活,善读文史,潜心书艺,加之博闻强记,长于理性思维,惯于分辨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核心之处,别人只见到树木,他却见到森林,还能抓住主体精神脉络。闭门造车必不成完车,书法创作理念的成形与成熟同样也需要名师的提点,同行之人心得的交流、技艺的切磋,才可为书法创作获得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为此,他远赴北京参加中国书协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的“国学修养•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在张立文、王一川、林岫、丛文俊、陈传席等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国学经典,通读四书五经,《老子》、《庄子》、《文心雕龙》、《诗品》等经典书籍,苦读深耕,并有选择地进行背诵。国学经典对人的学问修养、人格精神、品位格调等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何勇逐渐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当下艺术的重要性,并努力寻绎国学经典对书法的支撑点。时隔多年,当我们再次相聚,何勇的言语里总多了几分对于国学经典,对于传统书法的思量,深邃、精辟、恰当。闲谈间,他坦言:“国学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汉字书法源于中国的哲学。先秦阳刚学说,汉人天道自然理论,魏晋玄学,唐代禅宗顿悟说,宋儒理气之论,明人心学,都对书法的发展有极大影响。注重自身的国学素养,注重作品内容与文字的选择与勘误,这是一个书法作者必备的素质,也是书法家之所以称为文化人的底线。”书法意境的营造、神韵的生发、思想的修炼,何不是汲取、感悟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呢?事实上,文化修养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当下书法走向更高层面发展的瓶颈,而何勇能认识到时弊所需,颇具慧眼,努力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与书法修养,以期“技道双臻”,实不多矣。

  书法之法在于入古。中国传统艺术讲求风骨、神采、气韵、意境,追求内在超越,若无古意、精神、格调,则落入野俗。中国历代的书法家,无一不是虔诚地继承古人,复使传统注入新鲜血液的。赵孟頫在《松雪斋文集》中所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玩味”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对传世精品钻研越深,则越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古人在这方面的成就已达到精熟。可见,这既是一种严肃的学问,又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亦是一种自由的、愉悦的活动,其中有难言之艰辛,亦有无穷之乐趣。若是离开对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认识把握,其自身创作则必然陷于形式化与空洞化的泥淖。何勇深谙此理,他一直从临摹古人的碑帖中去寻求出路,揣摩他们的用笔、结构、章法及风格特点,回归经典,反本溯源,由技入道,领悟先贤之气,从前人的创作经验中获得启示。

  书法之难在于执着。爱因斯坦说:“真正聪明的人,是在笨功夫中磨练出来的。”何勇敬畏古典,顺乎自然,一直以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为楷模,本着学书不休,临书不止的态度躬耕于砚田三十载。他的专注,他的不迎合,乃其本心所为。这让我想起他的一个书法主题展,题目就为“本心”。不遵循于规矩,如何能得其所以然?读他的书法,就知其字里行间渗透着对传统的继承、对书艺的虔诚以及对实践的力行。从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来看,风格迥然不同。前期作品有“二王”之逸气,充满萧散洒落、行云流水般的自然韵味,清净而纯洁,有魏晋士子风神潇洒、放逸恣肆的审美追求。近期作品得“米字”之真趣,恰如一溪花间清泉,浑然天成之笔中蕴涵着北宋尚意之风的朴实真率、沉着痛快、逸趣盎然,更令人玩索。米芾书法表现出的动静结合、飘逸超迈、沉着古雅是宋代书法家中传播和影响程度最为深远的,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可谓首屈一指。何勇在书写过程中,以文字为基础,从审美的高度出发,将理性分析和感性认识微妙结合,通过富有生命力的书写表现出米字的“真趣”。遂想起南宋时期的吴琚,他用毕生的精力来研习米芾书法,力求达到形神兼备,及至乱真的地步。当然,何勇对书法作品的品鉴、临摹和创作也得益于吴琚。比如其《前贤咏宜兴三首》条幅,笔墨婉丽、笔意清润、笔迹劲爽,表现出一派自然真率、古淡天成、秀润纤浓、闲远清润的神韵气味。再如《随园诗话一则》,线条流畅,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节奏明朗,让内心的情绪以一种淋漓痛快的宣泄方式表达。无论是尺牍、册页、手卷,还是扇面、对联、条幅,墨色的浓与淡,线条的粗与细,节奏的缓与急,用笔小则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随机而变,丝毫没有做作的痕迹。当然,我更喜欢何勇用毛笔抄写的国学文本,落墨无一笔苟且,用笔看似简练单纯,不作修饰,却把传统文化之博学、慎思、明辨之气融入书法之中,浓浓书卷气,深深质朴情,其书法呈现出的豁达奔放、雄峻厚重之状却是他追古热情下的真实流露。

  依笔者愚见,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书法创作承接的仍然是传统文脉,但书法发展必须与整个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书法家不仅仅要从书法本体的角度理解书法,更要从其它艺术门类(绘画、音乐、舞蹈等)进行观照与解读。何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立足当代文化语境,重新审视书法,审视其所赋予的传统文化精神,把新的视觉经验、笔墨技巧、风格内涵进行恰当的融合。何勇的工作室名曰“简静居”,颇有老庄的道学之味,不难理解其有明显的顺应自然之思想,也有虚静淡泊的情怀。他的“简静居”融合着通达、虚静、本真之意,其目的在于达到凝神。庄子所认为的美,当以自然朴素为准则。《庄子•天道》中非常明确地表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正如文人山水画中所赞赏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或者以描绘“山静如太古”为“欣然而乐”。何勇在简静的环境中凝心、澄怀,会有好艺术乃至好生活。毕竟,在国学中审美的何勇比最初从审美中进入国学的何勇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我坚信,何勇的艺术之美必然会随着国学的深化而叠加出更纯笃、更旷达、更博雅的内容来。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

[ 来源:中国书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