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5年10月16日 】  关闭本窗口


坚 定 的 守 道 者
——杭洪祥其人其书

吴彦颐

  中国书法是民族艺术精神与传统人文气象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存在方式,书法固然绕不开其所依托的地域环境。宜兴历来文采风流,文华兴盛,加之艺术土壤肥沃,潜心书艺者众多,代有名家,成就斐然,遂有“书画之乡”美誉。由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杭洪祥便是其一。

  杭洪祥自幼喜爱书法乃天性使然,他长期心摹手追,笔耕砚田不辍。因一手好字,他早年当过初中美术老师,刻过钢板,后来调至乡政府任打字员、文书、乡党委领导,一路辗转,直至宜兴市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在与汉字打交道,在书法上又有幸得到诸多名家的指点。在书法学习上,洪祥用功甚勤,他博览诸家碑帖,尤喜王铎,取其古意,研习其精髓,妙然心得,于规则与不规则间汲取天露地气。后临北碑及唐人颜真卿、褚遂良等人,用笔不拘擒纵,性情流露笔端。除此之外,他还研读书法理论书籍,不断地领会每一根线条的形质所散发出来的意韵,在理论的指导下,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如此反复,从不懈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从书法的修炼中逐渐认识到线条之美质,像笔力、笔趣、蕴蓄、精密、遒劲、简洁、厚重、谨严、洒脱;同时,他又认识结体之美质,如长短错综、左右相让、疏密相间、计白当黑等。他神交古人、以古为徒、以手写心,在经年累月中逐渐形成素朴、厚重之书风。

  书法是关乎其人生修为的艺术。当下社会,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长期心浮气躁,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内心受压抑。研习书法,让人宁静、平和,且陶冶心性。可以说,书法是超越了艺术,超越了文化,而成为一种滋养身心,愉悦性灵的精神载体。事实上,书法作为“六艺”之一,并不单纯指一门修养身心的简单技艺,也是当时精英文化的表征。追溯到商周、先秦时期,那些书写甲骨文、金文、篆书的艺术家群体,无一不是当时的达官贵人和修道之人。自魏晋钟繇、二王以降,唐有欧颜柳褚,宋有苏黄米蔡,元有赵松雪、鲜于枢,明清有文征明、董其昌、王铎等。他们不仅是冠绝古今的书法大家,其履历表中也有出仕的经历。和现代社会有所不同的是,古人讲究文以载道,为官能文。以书取仕的择才标准,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千百年之久。这对当时文人知识分子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书法的发展。笔者认为,社会经济、政治、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等都影响着书法的走向,但是无论怎样变换,书法最终都要汇入传统文化的洪流之中。

  而今,虽然固守这一传统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杭洪祥却是坚定的守道者。毋庸置疑,优秀艺术家的艺术技巧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研习书法也不例外。这不仅仅要靠充裕的时间来临摹练习基本功,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力,能耐得住寂寞。杭洪祥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不以声色货利为人生旨趣,始终固守古人以书取仕的择才要求,对书法艺术孜孜追求,在寂寞闲静中领略风雨岁阑、纸窗青灯的佳趣。他并不想因此而在书坛一朝成名,只是希望能够从书法摹写的笔墨情趣当中磨练心性,使其能够从广阔的视野与角度感受人生的况味与境界。相信具有此种心性韧度的人,职业操守也会是公允的。

  衡量一个人书艺的高低莫不是以传统为准绳。比如用笔讲究来历,结构讲究出处,书体讲究师承,形成了一套“师法百家,融于一炉,自成一格”的定型品评模式。杭洪祥在对传统书法经典的继承上,始终坚持“学古不泥古”,反映在他书法作品中传统书脉的纯正和书法气息的清新。他在传统文化的正脉上,实践着他的书法理想,向着他的书法艺术的理想彼岸前进。我印象中的杭洪祥一直以行草书示人,里面不乏王铎的影子。王铎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是一流的。其书得执笔法,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窃以为,在学习王铎草书的过程中,尽量在王铎的书法渊源上进行一段系统有效的学习,比如在“二王”、米芾、颜、褚,甚至是汉代隶书、魏碑体上通走一遍。如此而来,两晋的韵、宋人的意、唐人的法、明人的态,多种面貌掺和一起就有神韵了。杭洪祥是个有觉悟的人,他在习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摸索,不断改进,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近来,我发现他的书技突飞猛进,而作品本身也因其人格本体阐发出一种审美自觉来。如行书扇面《陶渊明饮酒诗•其五》形式感极强,尽显书意兴浓,运笔灵动活泼,随意挥洒,轻松自然,表现出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楷书长卷《心经》则表现出慈悲、超脱、宁静的心境;行书团扇《定风波》则闲远清润、古淡天然,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当然,写得更精到的则是其一系列宫扇作品,如《金农题花》一组、《恽寿平题菊》等,线条流畅,用笔精到,气息浓郁,注重表现在某一自然环境中文人所具有的心境和生活情调,抒高隐之幽情,发书卷之雅韵。

  笔者认为,研究书法不能从书法艺术的本体演变单向探讨,而是要结合书法的社会文化语境予以分析。书法承载着文字信息的同时,书家更要实质性地研读文本所潜在的深层含义。杭洪祥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对书法文化层面的理解与感悟,使他心无旁骛。说到底,书法于他而言只是一种精神的自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是因为此心态,让他少了当下人们常有的心浮气躁,而是以一种淡定而从容的心态醉心于翰墨,以超然的创作心态书写出一种文化自觉。这使他从个人的利益关系中超脱出来,欣赏到事物本质的美,他的审美愉悦因为不沾染任何世俗功利而有更高的价值,更值得追求。这让我想起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杭洪祥坚守理想的艺术人生,一路前行,路虽漫漫,上下求索,我认为这才是他生命的本真与亮色。

  (作者系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

——————————————————————————————

 

  杭洪祥,号东乡堂后人,1960年5月生,江苏宜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公务员书法家协会宜兴分会副主席,宜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宜兴市民政局。
  书法主攻行草,初习篆隶,后又潜心唐楷的学习,对草书尤为醉心。于唐之张旭、怀素、宋米芾、明末王铎用力最勤。作品先后在国际现代书法大赛、走进桃花源全国书画大展、海内外中国书法篆刻精品展中获金、银奖、佳作奖,并授予“百杰中国书画家”称号。作品入展第七届全国刻字艺术展、第十二届国际刻字艺术交流大展、第八届全国刻字艺术展,入选第三届全国扇面展,参加了《宜兴、常熟、南海三市书法联展》,《拥抱太湖》宜兴、吴江书法联展,江苏省第五届新人新作展。入编《国际现代书法集》,在《书法报》、《写字》等多家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

 

[ 来源:松楼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