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书画文苑

【 2015年12月21日 】  关闭本窗口


观曹济民画鱼

周载兼覆

  岁岁平安·年年有余——曹济民书画新作展,11月25日至12月27日在宜兴太平天国王府展出。共展50余件作品,全都是画鱼,部分为书法。年末临近,曹济民早早为大家辞旧迎新祝福。

  曹济民是我市早已盛名的资深画家。他更喜欢称自己是农民画家。农民画家好,种田之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自学成才,值得自豪。农民画家接地气,植根丰厚的土地,有取之不竭的灵感资源,画百姓大众所喜闻乐见、所感情共鸣的画图,成为如他所说能够“广受喜爱”的画家。

  看曹济民的鱼画,不禁想到传统中国画的一个问题。就以写意花鸟画论,学画中国画,都是从临摹入手。于是,众人所画的花鸟画,论对象,都是相同的几种花草、几种禽鸟、几种鱼虫,屈指可数;论画的方法,也都相同,如梅兰竹菊,早已形成了各自固定的画法;画所表达的意图,也已固化,梅兰竹菊各自的寓意,早已形成共识,你如另作“创意”,只会弄巧成拙;当然还有画上的题字,其实也是现成的词句照搬就可,只有文字功底强的会想出高妙的词句或前人没有,但基本的意思还是不能脱离共识的轨道。也就是说,传统写意花鸟画,早已千篇一律、概念化、程式化,画家所能比拼的,只剩笔墨功夫的差异和高低了。于是,这样的画,内容已空泛化,只有笔墨。画者,谁还去在意梅的高洁、兰的幽雅、竹的什么和菊的如何,人所共知的,说多了就成了陈词滥调。笔墨本是为内容服务;现在倒了,内容是为笔墨服务。当然,玩玩笔墨游戏,也很不错,也能其乐无穷。但许多圈外人,却是不喜欢中国画,特别指不喜欢写意花鸟画,认为千篇一律,看上去都差不多,画来画去,就画那几样东西,了无新意。只是被圈中人说了,那是千年积淀、博大精深、中华瑰宝,于是纵不喜欢,也只能说自已外行罢。但传统中国画从未能真正走向世界,这却是事实。说是花鸟画,面对大自然中的花鸟世界如此丰富、纷繁、斑斓多彩,中国写意花鸟画所能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却极为有限,这也是事实。其实,程式化的问题,许多人早就注意到了,也提倡到生活中去观察和写生。只是画写意的人,在圈内比的是笔墨,程式化不是问题。因此不用写生,只靠临摹学习,只要在笔墨上多作揣摩,也能画出圈内认可的好画。至于别人的观感,他说别人不懂。

  但是曹济民的鱼画,却觉耳目一新。因为常见的花鸟画中的鱼,大鱼就只有鲤鱼或青鱼,大同小异的画法,小鱼就差不多的廖廖几笔,没有花头,都是程式化的鱼。但曹济民画出了日常所见各种各样的鱼,你一看还能叫出它的名称,再看题字,有对鱼的习性的描写,由此而生发的各种联想等等。显然,这不是程式化的鱼,不是闭门造车的鱼,不是徒有其表没有内容的鱼。曹济民说,他是农民,很了解各种常见水产鱼类的习性。为这次画鱼,还再到菜市场去观察和写生。于是,这样的画,就使我们有了更多可欣赏的内容,不但有笔墨,还有切切实实的内容,能感知来自大自然各种生命体的丰富和活力,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密不可分和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等等。于是,圈内的人可评论笔墨、造型、细节的处理如何,百姓大众则看到画中是自己熟悉的事物,会有亲切感,会评头论足,并对画中的文字有自己的看法而引起议论,或受到启迪。这就达到了通常所说的“雅俗共赏”,或者“专家肯定,群众喜欢”的理想境界。

  行文至此,自知已脱轨了,本是写篇简短的新闻报道,却写成了“看什么什么有感”,花费了时间,耽误了其他事。只是一时有感而发,偶尔为之吧。但真心建议大家去看看曹济民的鱼画画展,真的很好。

 

——————————————————————————————

曹济民接受宜兴电视台采访

  曹济民,1949年出生于宜兴杨巷,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母亲小学教师。从小喜画,1963年随父下放农村耕耘之余不舍笔墨,传媒称农民画家。
  文革后离开农村以书画艺术立命,1990年在中国文联举办的书画大赛中,连获无锡地区第一名、江苏一等奖和全国一等奖。作品常被选送外国元首和贵宾,先后赠西哈努克亲王、美籍华人领袖金云堂居士、包玉刚、龙永图、新加坡驻中国商务总代理沈智蒙、台湾立法院长刘松藩等。1995年受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王庙创制大型重彩壁画《斩蛟》《射虎》。
  出版有个人画集数本,并被中央及地方的多家传媒介绍。长期担任市文艺界的政协委员,早年即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是一位作品广受喜爱的资深画家。

[ 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