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吴大羽生平吴大羽作品

<<< 返回上一层        

背负艺术十字架的人

——纪念吴大羽先生

邵大箴

  我曾经在纪念林风眠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过,他,还有和他经历类似的一些艺术家们,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因为他们的意识、他们的艺术观念以及他们的艺术实践在当时的中国“超前”,人们(至少是社会舆论和社会上的主流认识)一时不能理解和接受他们,因而遭到误解,遭到打击和受到埋没。在这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艺术家中,有一位对中国艺术教育和油画事业默默做出贡献的杰出艺术家,那就是吴大羽先生。30-40年代在西湖国立艺术院执教席的青年艺术家中,吴大羽引人注目。这位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学子,对欧洲古典和现代油画造诣颇深,团结在他们尊敬的林风眠先生周围。应该说,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这一群有远见卓识的艺术家,是正在觉醒和奋进的中国所非常需要的精英分子。他们同舟共济和贫困、愚昧战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国立艺术院办得有声有色。当我们整理20世纪中国美术史时,发现有那么多杰出的艺术家曾经在西湖国立艺术院受过教育,后来为中国艺术的繁荣贡献力量,对此。我们对林风眠、吴大羽等先辈崇敬的心情油然产生。虽然,抗日救亡战争使他们的理想受到挫折,使他们的才能难以充分施展,但是,他们对祖国艺术教育事业,对自己执着追求的艺术理想,始终没有动摇过。他们对新中国的建立也满腔热忱,并希望有所作为,奉献自己的才艺。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未能如愿以偿,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地位”做自己的艺术探索。在林风眠和吴大羽晚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内心的愤慨和对人生的感叹,可更多的是他们对祖国、对自然的爱,对艺术的真诚与执着。他们的名字始终和“探索”、“创造”联系在一起。在无穷尽的艺术探索和创造之中,他们享受着人生****的快乐,贫穷、寂寞以至一些肉体与精神的折磨,在他们心目中的艺术天堂里显得无足轻重。他们似乎是按上帝的旨意来到人间背负艺术这座十字架的,用自己的辛劳和牺牲来唤醒社会、唤醒人民大众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林风眠先生从欧洲归来不久,曾踌躇满志地发表不少文章,论述古今中外艺术,探讨和阐述艺术原理和规律。其中有篇文章说,世上有两种类型的艺术家。一种为人生而艺术,另一种为艺术而艺术。他用西方人普遍接受的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他们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存在的理由。他以为,社会和大众对艺术有不同的需求,艺术家们也有不同的才能和气质,产生不同类型的艺术家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两种类型艺术家无高低、优劣之分,因为他们同样有益于人生,有益于艺术。前者,即为人生的艺术,实际上是指取材于社会、与人生功利直接有关的题材的艺术,它们能推动人们参与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后者,即为艺术的艺术,专注于艺术语言的探索与表现,其主要目的是用艺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启发人们的智慧,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在艺术史上,确实存在看上述两种艺术潮流,尤其进入近代,两种趋势更为明显。当然,社会和时代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在抗日救亡的30-40年代,中国需要直接为政治、为大众服务的艺术,这是时代的选择,无可厚非。“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受到冷淡以至批评是可以理解的。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林风眠、吴大羽等人,并非是“为艺术而艺术”主张的鼓吹者和实践者,他们早期也创作过描绘社会大众生活的作品。但是他们对艺术的态度比较开放,他们相当关注艺术形式。当社会发生急剧变革时,他们一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他们仍然按照他们对艺术的理解,默默地做自己的艺术创造。大羽先生画了许多静物,他沉醉于色彩关系中,沉醉于写意和抽象的表现语言之中,沉醉于如何将客观物象之美与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为一体并诉诸于艺术之中。就纯艺术探索而言,吴大羽是油画形式语言探索的先驱者。如何极大地发挥油画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运用线的能力,特别是中国的写意观念与手法,运用在油画中,是吴大羽一直关注的课题。数十篇、数百篇写花卉和其他静物的画作,每幅都有自己的匠心,都有独特的境界。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异口同声地称赞:“这简直是大写意。”

  写实的油画向写意的方向转变,并非是中国独有的现象。19世纪末叶的西欧艺术家们也在走这条路,看过巴黎“橘厅”陈列的莫奈大幅油画《睡莲》的人,莫不为他类似中国传统大写意的笔触赞叹不已。虽然莫奈这些印象派画家受过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但说这是他们艺术变革的主要原因,未免有些勉强。在社会审美趣味变化的情况下,油画语言自身的探索也会给艺术家以新的启示,走向近似中国传统绘画写意的境界。应该说这是油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并不意味着写实油画新的表现可能已经穷尽,而是表明为适应人们新的审美需求,油画艺术必然会探求多种表现途径,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中国油画家从写实逐渐走向写意无疑受到两种力量的推动,油画实践本身给予的启发和中国传统绘画提供的丰富养料。像吴大羽这样老一辈的油画家们,在出国前受到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相当的修养,在对外国文化艺术吸收的过程中,始终暗暗与中国文化艺术作比较,探求它们之间的同和异。从西方文化和艺术中获得的知识与营养又帮助他们加深对祖国文化和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回国之后,他们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从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遗产中吸收营养。读吴大羽晚期的油画我们会联想到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文人水墨和书法,等等。他游刃有余地把早期现代派的一些观念和技巧与中国传统艺术有机交融,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富有个性和现代感的油画艺术。

  毋容讳言,由于50-80年代,吴大羽几乎被主流美术界冷淡和遗忘,他的艺术观念和实践在美术界中没有明显的影响,这是令人遗憾的事。但是,我们也不能低估像林风眠、吴大羽这些在艺术上深有造诣的艺术家的存在,以及他们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的巨大潜在影响。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目中,他们是中国现代“纯”艺术的象征。事实上,在同一个时代里,艺术似乎始终是有两个面组成的实体,一个是社会功利的面,另一个是纯艺术的面。在任何历史时期,艺术离不开社会功利,这一面经常起主导作用,推动艺术进步,但另一面,即纯艺术语言的探索,其作用与功能也不应忽视。再说,这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和难以截然分开的。试想,在20世纪的中国油画家的行列中,如果缺少了像林风眼、吴大羽这些执着于油画语言与形式的艺术家,我们会感到很大的缺憾和不足。晚年吴大羽很少出示自己的作品。我第一次欣赏到他的作品是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那是一件小幅静物画,它的出现为展览会增添了清新的气息。展览会上许多主题性的大幅油画使人有点感到疲惫,而大羽先生的一幅小画别开生面,予人爽朗与惬意的美感。许多艺术家为大羽先生作品的亮相奔走相告,认为这预示着中国艺术春天的到来。其中特别兴奋的是曾经受教于大羽先生的吴冠中先生,他为之在不同场合激动地发言和撰文,并借此阐述绘画形式的意义,一时间夜美术界引起波澜。就此一件事而言,大羽先生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功绩也是值得人们记住的。

  大羽先生大量的油画作品是在他过世之后为人们逐渐发现的,这些作品的价值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示出来。生前,这位甘于寂寞的艺术家在自己的内心时间里深知他的实践的意义所在,所以他不知疲倦地在画布上操作。当然。他一定也为周围的知音太少、周围的艺术空气太沉闷而深深遗憾。不过他们对中国艺术的未来一定充满信心,也相信有朝一日他的艺术定会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我想,如果大羽先生在天有灵,看到今天人们对他一生辛劳和智慧的评价,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至于我们活着的人们,应该从大羽先生的一生经历和他的艺术创作中,获得什么启示呢?我想,我们应该深思。

<<< 返回上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