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专题:陈禄渊与新魏体寻踪 > 正文

【 2010年8月25日 】  关闭本窗口

蒋秋吟:字如其人 堂堂正正
——忆陈禄渊先生

江南细雨

蒋秋吟

    蒋秋吟,1961年生,宜兴丁蜀人,宜兴市奇神紫砂有限公司总经理。十二岁师陈禄渊学书新魏体,历时七年。

    蒋秋吟,十二岁拜师陈禄渊学习书法,十九岁读军校,部队转业后,在地方工作不久,又投身商海,现在济南和宜兴丁山经营紫砂礼品业务。生意的成功,他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从小喜爱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老师传授给他的新魏体。我们到他在丁山的公司拜访。言谈中,他追忆当年的师生情谊,感慨老师的坎坷人生,也为当年未保留下一幅老师的作品作为纪念而遗憾。

    蒋秋吟七岁时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父亲是位书法爱好者,与同在丁山的陈禄渊是往来密切的朋友。蒋秋吟十二岁时,父亲对他说:我已无法进一步教你了,你就跟陈老师学吧。此时是1973年,蒋秋吟从此得陈禄渊的口传身授,一学就是七年,直至十九岁考上军校。

    蒋秋吟记得,那时陈禄渊的境况非常艰难。每天清晨,已是七旬的老人,还要起早挑担叫卖猪血,以此维持全家八口的生计。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没有他的一份饭,他必须在外面,设法在别人那里混一口饭吃。老人那时的境遇,至今说起来仍令人唏嘘。他的人生起伏太大。他原来在上海铁路局工作,40年代末50年代初,他的书法已在上海享有盛名。他的字还受到陈毅市长的称赞。但后来,他因“历史问题”被遣散到大西北,最后只能回到宜兴。他这样的人不可能找到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长期处于困境。所以,蒋秋吟在军校读书,以及后来在部队工作,总是惦念着自己的老师,每次探亲回家,蒋秋吟总要携带些礼品去看望——他还无法帮助这位老人,只能尽到作为学生的一份孝心。直至1988年老师去世,他赶回来作最后的吊唁。

    蒋秋吟回忆,陈禄渊当年仪表堂堂,他的夫人也是美貌出众。70年代时,虽已步入晚年,而且处境艰难,但给人的印象,仍依稀可见当年风度,还有些文人的清高之气。他为人正派,又很大度、随和,因此人缘很好。乡里乡亲喜欢他的字,有人上门要他写字,他总是欣然应允,热心书写,却不会向别人索取什么,有些人就会送上一包茶叶或几个鸡蛋之类就可。当时许多人向陈禄渊学习书法,尤其是张渚地区,素有书法之风,一些年轻书法爱好者赶来丁山向陈禄渊请教,甚至请陈禄渊去张渚在家里住上半月一月教授书法。但是也有人顾虑陈禄渊有“历史问题”,还只能偷偷跟他学。

    蒋秋吟说,陈禄渊的晚年,书法是他的唯一乐趣。他所创造的新魏体,正如人们所说字如其人,给人以刚正不阿、堂堂正正的气慨,透着一股精气神。陈禄渊从小学京剧,他把京剧中的元素融入新魏体中,如“捺”,就象是京剧中的蹬脚,脚背平直,脚跟形成一明显的角度,给人以力量之感;“横”,则似两拳两边平伸,要给人以力度。陈禄渊还擅写真草隶篆,并把真草隶篆的特点融合到新魏体中。蒋秋吟指出,“文革”时期全国流行的新魏体,其实还只是陈禄渊50年代时的风格,而且有些出版的字帖的书写者,确实写得不怎么样。而陈禄渊70年代之后的新魏体,与50年代比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笔划变化更为丰富,字形结构更为生动,只是陈禄渊长期默默无闻,他的字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外界对新魏体的非议,其实他们对新魏体并不真正了解也是原因之一。

    对陈禄渊的长期被埋没以及新魏体备受争议,蒋秋吟深为不平,他指出,先不论新魏体是书法还是美术字,陈禄渊独创一种字体,并为天下人所用,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这样的贡献决不能被埋没。他感到自己的责任,他说,作为宜兴人,尤其自己作为陈禄渊的学生,要承担起传承新魏体的责任。这些年,他正努力在这方面做些工作。而且在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新魏体这一书体,雅俗共赏,深受各界人士喜爱,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新魏体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应该得到珍视和尊重,它应该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展现出它的艺术风采。

    (文章内容,不代表已获得本网站确认,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