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专题:陈禄渊与新魏体寻踪 > 正文

【 2010年8月25日 】  关闭本窗口

刘鸿川:为先生深感遗憾和不平
——忆陈禄渊先生

周载兼覆

 

 

     刘鸿川,1947年生,宜兴张渚人,曾任宜兴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上世纪“文革”时期新魏体流行全国。刘鸿川也从1967年开始写新魏体。他记得最早是购买了一本侯殿华写的新魏体字帖。后来看到陈禄渊的字,非常喜欢、钦佩,从此就一直留意收集,自己揣摩学习。终于,有个机会,他请陈禄渊住在他家,他能够直接向陈禄渊请教。

    刘鸿川向我们回忆了这段往事。1982年,陈禄渊在善卷洞卖字,三天只卖了1.6元。于是到张渚找向他学字的汪精学,汪当时不在。听说刘鸿川也喜欢他的字,就找到刘鸿川。刘鸿川当即请他留住在家。其时陈禄渊已是七十九岁老人。家人悉心照料。知道他有抽烟喝酒的喜好,每餐必备二两半的瓶装酒,一种普通白酒,他多也不要。陈禄渊在家写字,刘鸿川介绍买主。写字的纸是报废的晒图纸。每天刘鸿川下班,看陈禄渊书写,并探讨交流。二十多天时间,共写了对联二三十件,《岳阳楼记》、《小石潭记》、《陋室铭》、《兰亭序》、毛主席诗词等册页六七件。对联每件1.5元,册页每件15至30元,共为陈禄渊卖得100来元,也算在经济上为陈禄渊尽了点力。陈禄渊还特为刘鸿川写两幅爨龙颜,说从未给别人写过。记得有一幅是“凤毛麟角”四个字,“写得很质朴古拙”,刘鸿川说。

    刘鸿川印象中,陈禄渊比较内向,言语不多。写字时不容闲人在旁观看,还会直斥人走,会给人难说话、古怪的感觉。但他做事极为严谨,不论价格多少,每幅字都认真书写,凡他的出手,没有一幅是马虎的,连落款都一丝不苟。因此他出手较慢,一件册页写四个小时,《兰亭序》要五六个小时。写字的姿势有点特别:眼、笔、字三点一线,凳子横坐,视线很低,执笔也很低。执笔书写时,按陈禄渊的说法要注意“捻管和转笔”。

    也陆续听陈禄渊讲他的过去:曾在史耀民(编者注:1940年前后丁蜀地区伪政府头目)手下做文职秘书。因为岳父的关系,到上海铁路局做书写工作。他写的字受到陈毅市长表扬。1957年因“历史问题”下放大西北。无法生存,走了六天逃出来。上海不能落户,就回到了蜀山。“文革”时写检查贴在街上,第二天就被人揭走收藏。一直没工作,卖豆腐、猪血为生。七几年时,有人曾安排他去陶批站做临时工门卫。

    陈禄渊还讲了这样一件事:1978年,陈禄渊作品《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江苏的作品汇总到林散之,林散之对陈禄渊作品表示:字写得很好,但不象毛笔写的,作为书法还有待考虑。作品被搁下了。不过后来还是参加了展出。

    对有人说新魏体是美术字的问题,刘鸿川认为:新魏体笔法单一、规律,容易掌握,所以有人会说是美术字。但新魏体写得好的人很少,原因是写好新魏体的关键是掌握好字形结构,这就需要有扎实的楷书功底。但现在从楷书、基本功入手的人很少,许多人开始就写行书、草书,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下,都想早出名、早获利,很少有人愿意从基本功、从楷书入手。

    刘鸿川给我们展示了他自己的新魏体作品。有一件是临写陈禄渊书《小石潭记》和《陋室铭》,通篇严谨规整。刘鸿川说:“我是忠实按照陈禄渊的写法。”作品未尾,刘鸿川这样题记:“陈禄渊先生自北碑张黑女张猛龙等碑帖中演化自创新魏书然今书界不认为其是书法吾为先生深感遗憾耳并为之不平。”

    (文章内容,不代表已获得本网站确认,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