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专题:陈禄渊与新魏体寻踪 > 正文

【 2010年9月24日 】  关闭本窗口

黄卫民:陈禄渊是有创意的书法家
——忆陈禄渊先生

周载兼覆

黄卫民

    黄卫民,1956年生,宜兴丁蜀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1975年向陈禄渊学习新魏体。

    黄卫民曾向陈禄渊学习新魏体,1975年至1982年期间与陈禄渊有较多的交往。我们去黄卫民在丁蜀的书法工作室进行了采访。

    黄卫民说,他第一次见到陈禄渊,感到非常象齐白石,当时已七十多岁。开始是接老师来家里教新魏体,后来就到陈禄渊工作的丁山陶副站的仓库里向老师学习。当时陈禄渊生活困难,陶副站的工作是照顾他的,有一点工资,在那里照看一下,并写写字。

    黄卫民与老师相处很好,当作自己的长辈,非常尊敬。陈禄渊生活落魄,黄卫民尽量帮助他,介绍丁山、张渚、宜兴的朋友来买他的字。黄卫民也曾从湖州买来两刀宣纸,老师来时请他写。曾留有老师二三十幅字,四五本字帖,后来大多送人了。

    听陈禄渊说,他七岁时,父亲要他学字。有个先生拿来一本字帖,模糊不清,先生要求他字帖上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规定每天要写多少。陈禄渊曾写过郑文公、张猛龙、龙门二十品、始平公、张黑女、颜真卿、乙瑛碑、张迁碑、麓山寺碑等。他遍临碑帖,功夫很深。还曾在上海手写过四书字帖。

    黄卫民认为,陈禄渊在北碑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是为了适应时代,能为民众接受。他是个有创意的书法家。他的新魏体完全属于书法范筹,不同于社会上那些美术字化的新魏体。理由有三:一是有出处,来源于古帖古碑,尤其是张猛龙、张黑女、郑文公、始平公、龙门二十品等,用笔、结构、写法等都有书法根源,并进行了整理规范;二是用毛笔、宣纸一气呵成写就,不同于美术字化的新魏体或用排笔等写出,或是描出来、做出来的;三是他的字墨分五色,用笔有顿挫,线条有枯湿,有书法的美感,不同于美术字化的新魏体不求墨韵与笔法。黄卫民认为学新魏体必须要有书法基础,否则就可能写成美术字。

    陈禄渊的字留存宜兴、尤其在丁山有不少,黄卫民认为其中许多写得并不算好,原因是这些字往往是临时应人要求而写,不处在陈禄渊的意愿和兴致适合的时候。而他的精品则写得相当古朴,很有韵味,看了足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

    别人请陈禄渊写字,知道他喜好喝酒。但他从不多喝,那时有二两半瓶装的白酒就可,菜不讲究,炒个鸡蛋,或有花生、素鸡、或红烧肉就很好了。他有个特点,酒后心情好,字就写得好,不喝酒就不易写好。

    陈禄渊写字,要求坐姿要正,笔杆要直,以中锋为主。练字时,要求能在姆指和食指的虎口处放一个盛水的小盅子,练握笔的稳定。笔要添偏,但偏在笔肚,笔锋仍是尖的。他的腕力很好,八十岁时,有些年轻人扳手腕比不过他。

    陈禄渊说他学生很多,上海也有很多学生,有的人适应形势,用排笔写,他认为书法就应该用毛笔写。也谈到上海出版新魏体字帖,说那时要他写简化字,他认为简化字不好看,天生要写繁体字,他说他的徒弟出了一本简化字的新魏体字帖,不算好。

    黄卫民说宜兴陈禄渊的学生也很多,但真正写得好的就几个,其他的有的就写成了美术字的新魏体。这几个写得好的人,跟陈禄渊学习的时间长,都花了很大精力,并能正确的从书法的角度理解。而其中汪精学,跟陈禄渊接触时间并不长,但他书法功底好,方法得当,很快就写出来了。张渚的汪精学、刘鸿川,早就写新魏体,学的是上海出版的字帖,用于写标语,象美术字。有一次汪精学来黄卫民处,第一次看到陈禄渊的字,大为吃惊。黄卫民告诉他陈禄渊就是上海字帖作者的老师。汪精学马上要黄卫民引见。汪精学看陈禄渊写了几回字,回去就改变原来的写法学着写。第二次来就备了烟酒拜访,请陈禄渊写了本字帖。以后还来往了好几次。

    黄卫民说了这么一个故事:张渚有个年轻书法爱好者,当时家境不好,只带了十元钱,来丁山请陈禄渊写幅字。字数较多,陈禄渊要三十元。年轻人说你先写,钱我下星期送来。但几个星期未见人来,陈禄渊便将此事跟黄卫民说了几次。黄卫民说,星期天我陪你去趟张渚吧。结果去了,年轻人自然赶快筹钱付给了他。而陈禄渊出现在张渚,马上在张渚的书法圈中引起轰动,那些写字的人都涌来看他,好几个人邀请他到家里写字。其中有汪精学、刘鸿川、查元康等。那时刘鸿川家条件好,书房宽敞,笔墨纸砚任他用,刘鸿川爱才,请他住了好长时间。请他写字的人都付了钱,送了礼物。张渚之行,这意外的收获,陈禄渊很满意。

    (文章内容,不代表已获得本网站确认,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