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专题:陈禄渊与新魏体寻踪 > 正文

【 2012年3月5日 】  关闭本窗口

侯殿华:陈禄渊魏体分析

周载兼覆

侯殿华

    侯殿华,1931年生,上海市人。1972年出版新魏体字帖。善各种书体,现主写草书。1970年代以来参加历届上海市书法展,多次参加中日、中韩等对外交流书法展。曾任上海烈士陵园碑林书法艺术总监,上海画报社编辑。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闸北区书法家协会会长,上海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上海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文革”时期上海流行新魏体,其中佼佼者有周华金、侯殿华、韩飞青、许艺等。侯殿华称自己写新魏体比别人都晚。但他后来居上,很有知名度。

    见到侯殿华先生,看外表真不像八十多岁高龄,身板硬朗,行走矫健,十分健谈。

    一段新魏体经历

    侯老说,他写新魏体,是缘于单位领导的要求。约在1967或68年,他在上海工业展览馆,主要写隶书、楷书。领导对他说,外面都写魏碑了,标题、大字,还是魏碑好。这样,开启了他的新魏体经历。

    周华金、韩飞青、许艺“文革”前已写这一字体,三人中,周华金年龄最小,但写新魏体资格最老,出名最早,跟他学字的人很多,侯殿华也是其一。

    我问:上海流行新魏体,是否可说源头是上海铁路局,推手是上海书画出版社?侯老说确实如此。

    他说,上海铁路局写新魏体有好几个,“文革”开始,这些人的字随大字报、大标语上了街,很快为大家喜欢,随即流行开了。铁路局这批人中,最出名的是周华金,因为他字写得好,又在铁路局工会,本职工作就是宣传、写字。而其他人是业余的。有个姓朱的,字特别好,是直接跟陈禄渊学的,但当时已近六十岁,很少参加社会活动。那时周华金写字的工作量非常大,忙不过来,就把侯殿华借用到铁路局帮忙。

    由于流行,社会上要求学习的愿望强烈,于是上海工人文化宫、各区的文化馆,以及上海的一些大厂,纷纷举办学习班,学二三个月,上大课,各工厂、学校都来人报名,每期很多人参加,还有从外地来的。先是周华金讲课,后来侯殿华讲课更多。

    上海书画出版社应对潮流,接连出版新魏体字帖、新魏体单页及各种印刷品。1968年出版周华金的《毛主席语录新魏体字帖》,1972年出版侯殿华的《新魏书字帖铁人的诗》。周华金、侯殿华等人还被借用在上海书画出版社,组成编写小组,以周华金为主,合作编写出版了《怎样写新魏书》(1972年)。这些出版物多次重版印刷,发行量很大,推动了新魏体在上海流行,并影响到外地,使新魏体从上海迅速风行全国。

    侯老说,到八十年代,上级安排他新的工作任务,从此就没再写新魏体。他现在的兴趣在草书,也画些花鸟山水。

    陈禄渊魏体分析

    侯老是在接触新魏体后才知道有陈禄渊其人。他听周华金讲,上海铁路局的字原都是陈禄渊写,陈禄渊离开后,就由周华金写。如西藏路铁路售票处的招牌,原是陈禄渊字,后拆旧翻新,由周华金重写。侯老说两人的字非常相似。

    约是1972年,陈禄渊来上海,访周华金、许艺,还有姚青云,是为患病求医但经济困难,向他的学生求助。随后又两次找到侯殿华,这样两人才见面认识。侯殿华给了些钱,也交谈些书法。

    陈禄渊告诉他,以前写过魏碑,有张猛龙、张黑女、魏灵藏、郑文公、始平公等。侯老分析,陈禄渊的魏体,来源北魏碑帖,更受到晚清碑派书家的影响。陈禄渊魏体的结构是李瑞清的,笔法是陶浚宣的。而李瑞清写的是张猛龙,陶浚宣是写郑文公、始平公。陈禄渊的不同是笔法换了,用比较扁的笔法写,而陶浚宣是圆笔法。当然李瑞清也有圆笔和方笔两种写法。侯老认为,陈禄渊的扁笔法,在书法界不被看好,因为不能写出立体感。但陈禄渊对老魏碑的创新,产生了影响,是有贡献的。

    侯老说,相对而言,新魏体不像草书,草书的难度很高,没有二十年功夫,边都摸不到。自己写新魏体虽然比别人晚,但因有书法基础,楷书、隶书、行书、魏碑等各种书体都有点功底,所以新魏体很快就写出来了。开始是按照周华的写法,后来又知道了陈禄渊,当明白陈禄渊写法的来龙去脉,自己作了改变,不用扁笔法,仍用陶浚宣的圆笔法。以后又上追“源头”,用“老祖宗”的写法,即后来的新魏体,是用张猛龙的结构,始平公的笔法,当然这样说是大概的,实际上融合了多种写法。因此他后期的新魏体,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很受大家好评。

    关于有人说“新魏体是美术字”,侯老说,“文革”时期大家都在写新魏体,但许多人没有书法基础,有人就完全按照字帖,用排笔、刷子写,笔划转角处再修出来,一是工具变了,二是规范化了,每个字、每种笔划都固定一种写法,大家写的都千篇一律,这当然是美术字化的写法。流行中这样写的现象多了,就被人认为新魏体是美术字了。但原来的新魏体不是这样写的,专业的书法作者也不会这样写。书法艺术强调个性,规划化、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就不是书法艺术。也有一种情况,上海写沈尹默书体的人很多,有人能写得很像,不是表现自己的个性,这样的写法你不能说它不是书法。侯老认为,其实对新魏体的争论是没什么好争的,用美术字的方法写就是美术字,用书法的方法写就是书法,就这么简单。

    我问陈禄渊以前在上海的影响如何,侯老说,“文革”前他不写这种书体,以前的情况不清楚,后来知道除上海铁路局有一批人写陈禄渊字,陈禄渊还有个学生姚青云,当时在上海很有些名气,他在浙江路汉口路口有个门面,专教书法。另有个学生在南京路的帐子公司,公司的招牌就是这学生写的。南京路一个书店的门口曾有个小摊位,有卖陈禄渊的字,能少量卖出一些。陈禄渊过去的学生,还没有谁能超过他。陈禄渊没有出版过字帖,因此影响有限。但是到了“文革”,他的字体流行了,因为实用,能派用处。侯老说,是他们这批这一时期的新魏体作者,通过办班讲课、出版字帖,将陈禄渊的字体发扬光大了。他们这批作者,尽管各人有自己的追求,写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是最初的源头,确实跟陈禄渊有关,有的还直接是陈禄渊的学生。

    为这次采访,我带来了陈禄渊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作品打印本。侯老也找出了他收藏的陈禄渊三本册页作品,写于1962年与1972年。我说:上海“文革”时期流行的新魏体,实际上是陈禄渊五十年代的风格。陈禄渊1957年后不在上海了。他后期的作品与以前有很大不同,但外界都没有看到。

    对现在都不写新魏体的情况,侯老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新魏体做了印刷字模,进入了电脑,不需要写了。他后来不写新魏体,因为没人要,有电脑字。也不写楷书,是同样原因。现在是小学生学书法在写楷体。

1970年代后期作品  50×223×4cm

1970年代后期作品  70×13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