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书画 > 专题:陈禄渊与新魏体寻踪 > 正文

【 2012年5月31日 】  关闭本窗口

韩飞青:我写新魏体字模

周载兼覆

韩飞青

    韩飞青,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192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西湖之畔,幼受家教,缘于翰墨,自小显书法秉赋。1950年师陈禄渊学新魏体,1974年担当新魏体印刷字体书写,极受好评,至今被广泛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上海多处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机关、学校教学书法,后曾在上海市长宁区老干部大学教学书法多年。

    电脑字库中的新魏体,为大家熟悉和喜爱。但这款字体的书写者,知道的人恐怕不多。

    上海书法家韩飞青,1974年在多位新魏体高手的选拔中脱颖而出,承担了新魏体印刷字模的书写。这款印刷字体推出后,极受社会好评,几十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遍及各种媒体、全国城乡、以及世界各国的华人社会。

    我是从陈禄渊生前好友、上海已故书法家姚青云2000年的一封书信中,得知韩飞青与陈禄渊有一份师生缘。姚青云写道:韩飞青是陈先生的学生,他写过新魏体印刷铅字一直在各报刊标题上普遍采用,他对陈先生了解是最详细的,是完全学到手的,是深有体会的。

    韩飞青所在街区的十字路口,有一巨幅广告上用的就是新魏体,我就以此为话题,与年届九十的的韩老聊起了往事。

    向陈禄渊学字

    韩老回忆,1950年,当时27岁,一次去外地,在上海北站侯车,看到“包裹承运处”等部门的标牌字,是一种新颖独特、又很有书法韵味的字体,觉得非常喜欢。再看到车站的大标语,也是这种字体。他曾经在南京路的泰康食品公司、中国丝绸公司的标牌上,看到过这种字体。

    于是给上海北站工会写信,说如果是专业的就出学费,如果是业余的就作书法之交。久等之后,是陈先生的回信——采访中韩老一直称陈禄渊为陈先生。回信说:不算专业也不算业余,就收点学费。韩老去了,陈先生一字一字写给他看并作讲解。每字收费五分钱,共计十二三元,韩老付给他二十元。陈先生感到意外,韩老解释说,自己在利亚橡胶厂工作,收入算可以。当时陈先生在上海北站的问讯处工作。

    后又看到陈先生登广告教授书法,韩老决定再去学。韩老住中山公园一带,去陈先生的住处阎家阁路,坐公交要四十五分钟至一小时。韩老说,他有个特点,学任何东西都非常细、非常认真。每次去,只学一个笔划,不多学,当时就反复练习,务求学会,陈先生说写对了就结束,然后聊天。回家后再专练这一笔划,以求彻底理解。学一笔,过关一笔,“永字八法”,学八次就够了。就这样跟陈先生学字,共去了十多次。

    韩老说,以后跟陈先生还是有着联系,尤其是陈先生到宜兴后,有时会来上海,见他的学生和朋友,有些事情、或经济拮据请学生相助,韩老也曾尽能力资助过他。听陈先生说过,去过大西北的荒滩,非常苦,逃也难逃,就算带足食品和水,也走不出来,只有死路一条。在宜兴,他卖豆腐、卖猪血,日子艰难。韩老儿子在旁插话,他印象中,见到陈先生确实是很艰苦、很落魄的样子,招待他吃饭,备了好菜,陈先生吃得很高兴,还在他家里写了字幅。韩老说,陈先生知道韩老在写印刷字模,称赞韩老是所有教过的学生中学得最认真、最细的。

    韩老从小喜爱书法,初学柳体,小学三年级即能写四尺中堂朱柏卢治家格言,获杭州市小学生书法展一等奖。那时同学中多不喜欢大楷作业,就要他代写,别人不愿写,他却因此越写越好。五十年代始学写北魏郑文公,也临写很细。后来参加上海市一次书法展,他只交了一幅作品,周慧珺告诉他,这幅作品一眼就被大家看上了,写得很有深度。

    而跟陈禄渊学的这种新魏体,他一直坚持,且大派用处。他的单位属上海化工局,凡举办展览,前言必定是韩老书写的新魏体。这种字体,大家都非常喜欢,许多人会把他写的字描下来,供学写或欣赏。当地公安局一次办防空展览,借用他搞摄影,由此公安局要写的字,也由他包下了。至“文革”开始,写大标语用新魏体,更是适合了。

    写新魏体印刷字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字模一厂为了丰富印刷字体,美化报刊书籍版面,开始将书法体引入印刷字体,首先选中的就是新魏体。

    1974年,字模一厂找到韩老,告诉他,将聘请一些上海的新魏体优秀写手,包括韩老,各写出代表自己风格的字样,通过专家与群众相结合的评选方式,选出一人,担当新魏体印刷字体的书写。

    韩老未问其他人选是谁,只是自己一稿一稿书写,参加一轮又一轮的评选。最后剩下韩老等四人,都是上海有影响的高手。最后四人的作品不署名只编号,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再无记名投票表决。终于,三号韩老的作品以笔调多变、方刚中见圆润、端庄中见秀丽而入选。事后听说,上海著名书法家胡问遂作为评委,也明确支持了三号即韩老的作品。

    韩老承担了新魏体印刷字模的书写,全套简体常用字共4050字。第一天,先写了五六十字,大家看了非常满意。按一般书写,全套字不需多少时日。但印刷字模的书写,并非易事,要求每一字都能“交换方位”,能与任何字匹配,既能横排也能竖排,要字字呼应,行气连贯。因此,4050字前后写了14个月,直至1976年。

    新魏体印刷字体推出后,印刷行业非常满意,社会反映也很好。这一成功,使字模一厂又开始了行楷印刷字体的操作,采取了同样的模式,即聘请上海多名书法家提供字样,专家和群众相结合评选,再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是雅俗共赏的任政的字获选。

    韩老书写4050个新魏体字模,并没有稿费。韩老说,当时不会计较报酬,只有光荣感,能为国家做点事是一种荣誉。1977年任政写行楷字模,开始有了稿费,但每字只有一角钱,通用印刷字表6196个字,共619.6元。1979年刘炳森写隶书字模,每字稿费提高到一角五分。后来,韩老又承担了繁体新魏体字模书写,六千多字,稿费先是每字两元,后提高到每字四元。这样,韩老两次书写简繁体印刷字模共一万多字。 

    当时印刷业还是铅字时代,书写字稿后,要先刻制成大小不同字号的铜字模,再烧制成铅字,用铅字排版,很繁杂,新魏体也只限用于书籍报刊的印刷。八十年代有了激光照排,印刷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接着是电脑时代、数字时代,新魏体进入影视、广告、互联网等所有媒体,得到了更广阔运用,影响及至世界各地。所以有海外客人慕名找到韩老,说虽然有电脑字库中的新魏体,还是想得到韩老亲自手写的新魏体。

    采访中,韩老还出示了他的三幅作品。一幅是他儿子收藏的1976年8月上海书画社出版的印刷品,内容为抗震救灾的书法屏条,韩飞青书写,方去疾(曾任上海书画社副社长)刻印。是当年唐山地震后,上海书画社的周志高(现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向韩老约稿。韩老说,这幅新魏体,较多的保留了陈先生的风格。这套书法屏条共四张,另三张是上海书法家赵冷月、韩天衡、周慧珺书写。韩老的另两幅作品是2012年新作,体现了韩老书法生涯数十年形成的个性特色,书写的表现力更为丰富。作品上有方闲章,印文:“临池八十载,下笔万千书”。

抗震救灾书法屏条
1976年8月上海书画社出版  韩飞青书写  方去疾刻印

2012年作品  121×35cm

2012年作品  138×7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