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蕴华书画剪纸作品

关闭本窗口

烂 漫 之 境
——宜兴籍书画家周蕴华的艺术追求

陈  清

    近读周蕴华七十岁后的一批山水国画新作,气势雄伟,神韵典雅,有着一股菊花气息扑面而来,似篱边秋色,经重霜之下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丈六匹巨制《万里云山入画图》,夺人眼球的是一种浩然之气,画面层次丰富,神采焕然,气势磅礴,好像运用了电影宽银幕镜头的推移手法,生动而不断变化地展示了云海波涛漫无边际,雪峰屹立层峦叠嶂,写就了天地之大美。作者以高远手法取景,以粗短线条“积点”写就,祥云激浪,波涛汹涌,喷薄激射,经湿笔淡墨渲染后愈发水墨淋漓、烟雨迷蒙,气象氤氲,别有一番情趣,令人咏叹不已,大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意境,宛如进入清代早期“四王”之一的太仓著名画家王原祁“想其吮毫挥笔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行,止乎不得止,绝无求工求奇之意,而工处奇处斐整于笔墨之外”之意境。初读绚丽多姿,再读进入烂漫之境。

    治艺五十余载的周蕴华是一位秉性刚直、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多才艺术家。他的山水国画创作继承和发展了黄宾红“自然就是法”的传统,兼学博采,以神采、气势见长,追求逸美、雅趣;以再现对象为满足,致力于主观意绪与被表现对象神貌的化合。他独创的麻点皴技法,积点成线、积点成面,使其山水国画创作流露出的是萧疏恬淡的美,是闲适逸迈的美,令人荡气回肠,艺术魅力无限。透过这些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体验、领略,对云雾水山、高崖峻壑、平林丛树、浅滩人家、斜坡沙埠的形象感受,具有独特的主见和标格。他在剪裁自然素材时,选择缜密,匠心独运,笔斟墨酌摒除雕琢痕迹,寻觅着相适应的、尽可能完美的绘画语言,做到鞭辟入里,神在个中,强调个性、典型性和新意性,手法洗练,律动感强烈,意境含蓄而深远,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

    周蕴华卓越的艺术判断力,是与他敏锐的审美经验,全面的艺术素养,熟练的艺术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总是会在对象的形色趋向上,在挖掘与自己相通的内涵中,找到足以表现自己情感的物化形态。蕴藏在他心底的人生感受,强烈地凝聚在他的笔端,或高远突兀,或深远重叠,或平远冲融,或阔远,或迷远,或幽远,表达了各具形态的意境气势,恰如奏响的一曲曲多彩多变和谐的美妙乐章,这正是他复杂思绪在美学领域的反映和折光。

    自誉为书法票友的周蕴华,书法以行草见长,别有韵致。数十年传统书法艺术的浸淫,兼融了颜真卿、孙过庭、怀素等经典笔法之长;数十年与亦师亦友沈鹏的交往与融合,受益匪浅,自我风格明显。在书法创作笔法之精到和多变上,顺势与贯气是最基本的要素,起笔后的下按转动注笔蓄势和随之收笔上提时的含蓄放势,使每一个笔画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视觉的张力。草书长卷《宋词三首》使笔法的自然生命律动和既心平气和又气宇轩昂的精神状态得到了自然流露,每个字、每个点、每个划,都让我们感觉到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在律动,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周蕴华还是一位民间艺术的痴迷者,由他及家人经历十余载精心创作的百幅《忆江南》民居系列艺术剪纸,于2004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文物永久收藏和展览。

    通过赋予笔墨骨气、气韵、风神以及宁静、超远、空灵等丰实的内涵,以水墨渲淡这种图式来反映自然造化和超出象外的虚静澄怀,将内心世界的意绪情怀移入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架构了周蕴华艺术人生的烂漫之境。